1872年,随着同治皇帝举行大婚典礼,宣布亲政,要不要接见外国使臣的问题又摆上了桌面。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这个问题就先后困扰了道光皇帝、咸丰皇帝等历代皇帝。咸丰皇帝为了不与洋人见面,不惜逃出京城,躲到承德避暑山庄去。同治皇帝即位后,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好在掌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事宜的恭亲王奕訢向各国公使提出,同治皇帝年幼,你们不必见他,有事来找我就行了。
现在,同治皇帝已经亲政,这个问题无论如何是逃避不了的。
1873年6月14日,朝廷降谕,恩准各国公使觐见同治皇帝,且在觐见时不需下跪磕头,而是行5鞠躬之礼。6月29日,同治皇帝在紫光阁接见了英国、法国、荷兰、美国、日本、俄国等国公使。各国公使向同治皇帝呈国书、致贺词。在觐见的礼仪上,除了日本公使行3鞠躬之礼外,其余公使均行了5鞠躬之礼。
这是晚清历史上,皇帝第一次接见外国使臣。那么,朝廷为什么将接见的地方选择在紫光阁呢?
紫光阁位于中南海西侧,不在紫禁城之内。紫光阁建于明朝时期,最初是明武宗朱厚照跑马射箭的地方。后来,明世宗朱厚熜在西苑修炼仙丹之余,往往在这里校阅禁军弓马,在北面造了一座高台。高台上面有一座黄顶小殿,前面砌成城墙式样,由左右两面的斜廊,沿接而上,所以人称“平台”,后改名为“紫光阁”。到了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总是在这里召见出征的将帅,为他们赐宴饯行。
到了清朝,紫光阁变成了皇帝殿试武进士和检阅侍卫大臣较射的场所。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多次派兵出征,平定边疆地区的叛乱。在大军胜利班师后,乾隆皇帝总要下令为征战中的功臣绘制画像,并将它们悬挂在紫光阁内。
在绘制功臣画像的同时,乾隆皇帝还命令宫廷外国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等人绘制了《平定西域战图》《平定台湾战图》等组画,送到法国制成铜版,都收藏在紫光阁中。
众所周知,清朝以“马上得天下”。但是,清朝入关以来,八旗子弟喜文厌武,享受奢华的生活。乾隆皇帝为了告诫子孙不要忘本,亲笔题写了两道谕旨,立于紫光阁。
谕旨中,乾隆皇帝指出:“我祖宗躬亲劳瘁,勤求治理,榘护相传,罔敢逾越。以立万世之丕基。至今感受无疆之福者,皆仰遵明训所致也。我朝满洲先正遗风,自当永远遵循,守而罔替。”要“我后世子孙,庶咸知满洲旧制,敬谨遵循,学习骑射,娴熟国语,敦崇淳朴,屏去浮华,毋或稍有怠情。”
如今,乾隆皇帝这两道谕旨立碑,还保存在紫光阁内,被简明扼要地称为“下马必亡”碑。
后来,乾隆皇帝又将紫光阁作为藩属觐见之地,并在这里为外藩和蒙古王公赐宴。用意当然是在于炫耀武功,震慑外藩。
由此可见,同治皇帝将紫光阁作为接见外国使臣的地方,仍然有以藩属看待各国的意味在内。说起来,总算为清朝挽回了一丝颜面。
【参考资料:《紫光阁》《大清会典》《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