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晚,国家电影局紧急通知,所有影院暂不复业,已复业的立即暂停营业,具体复业时间需等待国家电影局通知。
于是,影城从业者们又在继续等待中度日。大地院线招商总监贺佳兵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即使开工,一些影院每日票房都不足以覆盖水电成本,而开工后能否恢复观众的观影热情,以及是否有新的大片带动票房也成为他们最担心的问题。
有“中国好莱坞”之称的横店,被人视为影视业的“风向标”。3月30日,从大年初三便已关闭的横店影视城演员工会演员服务部仍然大门紧锁,周边面馆老板向记者表示生意从没像现在这样差过。
横店影视城在3月28日已对游客开放,3月30日,记者从明清宫苑景区了解到,截止到当日13时许,进入景区游客人数仅100余人。尽管目前有20多个剧组已经开工,但横店多家影视器材服装公司表示,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生意开始变得不好做了。横店集团影视文化产业服务中心门前停放器材的运输车明显增加,而且仍有不少器材公司关停。
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管委会对记者表示,疫情将直接影响横店集团数亿元的营收。
横店景区冷清
据介绍每年全国有四分之一的影视剧在横店拍摄。横店影视城包括了影视和旅游两大业务,而这两大业务领域都是此次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行业。
横店影视城自1月25日暂停对外开放,两个月后的3月28日首批开放了五个景区。为减少风险,横店影视城将原本每个景区的大型室内演艺秀改变成了小规模的街头秀。
3月29日的横店,连续几日的绵绵细雨让此地显得更加冷清,大街上人烟稀少。
尽管横店影视城的景区门票实行了不同程度的优惠,上述开业的五大景区任选其三只需要150元,但景区的几个检票口依然门可罗雀。出租车司机坦言,在横店旺季时收入每月可过万元,淡季时亦能达到六七千元,而现在只有四五千元。
此前,横店影视城副总经理许晓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从旅游板块来讲,横店影视城损失很大 ,“去年春节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旅游收入是两亿元,今年同期,一点收入都没有”。
许晓苓表示,春节期间在横店拍摄的剧组是20个,筹备的剧组也有10个,等于同期有30个剧组停拍。停拍期间,横店影视城不仅无收入,还对剧组进行了资助,所有剧组停拍期间住宿费半价,有偿的场景、摄影棚费用全免,对将近2000名的群众演员每人给予500元的资助。
据报道,疫情期间滞留在横店的剧组30多个,演职人员达到6600多人。
4月1日,横店影视城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因疫情滞留在横店的剧组目前复拍的有20余个,也有杀青的剧组,接下来还会有40余个剧组进驻。
有群众演员则告诉记者,虽然目前有些大的剧组已经复工了,但大型的拍摄戏基本没有,需要的群演人数并不多。
“谁也没想到影响会如此大。”在横店当地开设了影视公司的杰少(化名)原本计划在春季后去厦门开拍新的院线电影,但现在他也顺势做了改变,因为今年影院还没开,去年制作的两个院线电影因为影院关停都未能上映,目前还在筹备新的网大(网络大电影)以维持公司的生计。
对于滞留的剧组,杰少介绍到,算上演员的吃住、器材的租赁,有的剧组一天的成本甚至达到50万~100万元。有些剧组的设备是从外地运输过来,成本会更高。
记者了解到,目前按照要求大规模的场面戏尽量少拍,这使得剧组拍摄进度一定程度受到影响。杰少透露,目前有的剧组主演人员因疫情还处在隔离中,尤其是外籍演员,横店专门设置了隔离点,用于隔离境外回来的演员。
此外,横店当地也对剧组拍摄提出了规定,拍摄现场除了做好场地每天3次消杀、就餐距离间隔1米以上、及时测量体温等外,还将剧组演员和工作人员分成导演、演员、摄影等十多个小组,进行“网格化”管理。
杰少表示2016年是横店影视城最顶峰的时候,群众演员最多的时候达到了7万多人,目前大约仅有几千人。他表示每年四五月份是剧组开拍的黄金期,而现在开拍的剧组数量大约只有往年的一半。
影院复工待定
对于影城管理者来说面临着更大压力,不开业仍然需要支付租金、人力成本,开业后的成本覆盖、观众引流、更加严格的消杀、人员的值守的安排等,都成为从业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大地院线招商总监贺佳兵对记者表示,从大年初一开始,全国的影院正式停业,到现在快两个半月了,意味着全国所有的影院几乎没有收入,运气好的影院房租还能有一些减免,但人员工资不能彻底减掉,甚至有的影院放映设备是通过贷款来购买的,需要还本付息,公司现金流面临很大压力。
他认为现在全国一万多家影院,大的影投公司所投资的占少部分,大部分是私人个体投资的,因此现金流层面会面临较大压力。
近日,中国电影家协会举办了“电影行业应对疫情影响”专题网络会议,会议指出,对终端院线而言,刚性成本除场地租金、员工薪资外,还包括设备按揭贷款、春节档运营贷款等分期支付款项,停业影响难以估量。尤其是一些小型连锁影院,资金链断裂难以避免。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在3月21日,全国有507家影院恢复运营,当天产生总票房仅为3.10万元。
3月下旬,随着一些影城率先开业,各方也在积极推动复工,各大发行方随之宣布以公益放映的形式复映部分影片。
3月17日,中影宣布将发运第一批影片节目硬盘,包括《中国合伙人》《战狼2》等五部影片。且发行方和片方应得的43%的分账部分将全部让利给影院,同时中影也建议电影院能考虑以公益放映或低票价的优惠方式,更多地让利给观众。
3月19日,华纳宣布《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第一部重映。3月25日,《哪吒之魔童降世》《红海行动》等影片宣布重映。迪士尼的《复联》系列影片也在复映片单中。
大地院线旗下有影院1000多家,贺佳兵对记者透露此前他们准备复工的影院约有400多家,计划4月1日复工。“停业两个月,很多影院行业的一线服务人员是有流失的,对服务人员来说,影院不复工,最低工资难以维系日常家庭开支,一些员工会选择离开。”
贺佳兵的主要工作是院线的拓展,他介绍,一般春节前是新开影院的高峰期,很多新开影院会在春节前赶工,但是今年很多新开影院开业即关停。同时,他表示新拓展的影院装修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很多私人影投也在观望。
大地影院CEO尚峰在2月底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整个春节档停业的长周期来看,影院的票房损失肯定是全年收入的20%以上,达到上百亿元。除此之外,影院还涉及到卖品、广告、厂租的业务,因为没有开门,广告没有正常播放,业绩都要进行一些相关的调减。
曾在某影管公司任职的大区经理龙大渊则预估到,春节档至整个3月份的票房占比应该在全年票房的25%左右。对于一些三四线城市影院,有些占比可能高达50%、60%。
业界估计,2020年春节档期票房收入,从市场预测的80亿元,直降到2000多万元,加之后期影院复工、电影复映的不可预测,预计对全年的电影票房造成巨大冲击。
龙大渊向记者介绍,原本公布的复映片给到的有效期是6月30日。“我们当时预估,5月初或者5月中旬就开始陆续有新片上映。但是影院复业被叫停后不好预估,只有看5月是否有变化,龙大渊认为,最乐观的结果是,5月能够复工,7月能够有新片上映。”
贺佳兵对今年暑期档也充满忧虑,因为高考延期至7月,意味着部分学生的暑期观影时间会缩短,另外大多数学校还未开学,他担心未来周末和暑假会压缩进,而影响观影人次。
“目前比较被动。从上游的制片环节,到中间的发行,再到院线,最后到电影院,疫情影响到了整个电影产业链,上游现在剧组停工,就意味着电影院在未来1~2年甚至3年内,可能会缺少片源。”贺佳兵说道。
文韵华夏总经理曲广智则认为一般内容制作周期较长,理论上会影响到明年播出的内容,但实际上现在有好多电影今年未上映,到时复业了,还可以继续上映。后续复工后新拍的片子未来再上映,只是时间顺延了。
网络上映成趋势?
接下来,整个行业面临的难题在于观众消费习惯的重建以及消费心理的引导。疫情冲击导致观众对影院等密集场所存在安全担忧,大面积恢复观影人次尚需时日。
贺佳兵担心,即使电影院恢复正常营业了,片方是否敢上映新的电影?有些大片制作成本大,一些片方压着不敢上,会观望。这是否会影响观众的观影热情?
龙大渊则预测,影院复工后在前两个月可能都会面临票房难以覆盖刚性成本的情况。影院复工前期观众不会马上放心地去影院观影,所以片方也不会拿好的影片来吸引观众,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
影院复工后,如何合理有序地安排影片的档期,直接影响电影票房和市场走向。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海城在上述会议中建议,制定相应的排片方案,并对第一波次上映的影片给予合理补贴。
编剧、导演陈思诚则表示,“很多影院确实生存非常艰难。之前很多人说报复性消费,但这次疫情是全球性的,可能不会像大家想的那么简单、那么乐观、那么快地恢复过来。”也有人建议,集中一些优势资源,包括宣传资源、档期的调度资源甚至票补资源到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大片,把观众的热情拉回到电影院里面。
在上述会议上,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建议2019年上缴的专资尽快返还,以缓解企业现金流紧张、资金紧缺的困难局面。多名企业代表建议政府在税收方面加大优惠力度,对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进行减轻或免予征收。
但在记者的采访中,有从业者指出,专资的返还对于企业的帮助只能说是杯水车薪,而减税等措施需要政策落实。
疫情发生后,字节跳动在电影方面动作频繁,上线了多部影片。例如,原本定档春节档的影片《囧妈》上线字节跳动旗下平台。
而疫情期间电影在网络端上映是否会成为趋势,多位从业者认为需要综合考虑。有些影片适合网络,有些影片则适合大荧幕。对于投资方而言,短期有资金压力的需要通过资金回笼的,可能会选择网络平台播放。而大家普遍认为,一些高成本的影片在网络端则并不能达到类似院线端的收入结果,同时,影院兼具了人们的观影和社交需求,是网络端难以替代的。
4月3日,记者注意到国家电影局官网发布消息表示,为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国家电影局协调财政部、发改委、税务总局等部门,研究推出免征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及其他财税优惠政策。同时,加大对重点影片的创作和宣发支持力度,指导各地出台帮扶电影企业纾困发展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