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天风雨下西楼”,媲美王维阳关故人的送别诗

音乐人西楼

许浑是晚唐诗人,专攻律体,流传下来五百余作品,无一首古风。格律精熟,偶对缜密,在格律严合上直追杜工部。但是他虽然有很多吊古伤怀的作品,却仅限于伤怀,缺乏杜甫等盛唐诗人的批判精神。这一方面说明晚唐格律诗的进化完成,另一方面也说明晚唐的诗歌意象和盛唐大气飞扬的意象已经完全不同。

王维是盛唐诗人,出身贵胄,经历了安史之乱,最终高官厚禄,半心向佛。王维的早期作品也是意气飞扬,在安史之乱中被迫出仕了叛军政权,唐军光复后将他下狱,经历了差点丧命的牢狱之灾后,诗风逐渐空灵。

整体来说,许浑的作品高度无法与王维相提并论。不过这是时代的缘故,文人裹挟在大时代浪潮之中,自然地反映了当时代的格调、风气,晚唐逐渐走向衰败的政治大环境不可避免地局限了晚唐诗人的作品风格。

音乐人西楼

但是单就这两首送别诗来看,确实还是有得一比的。

《送元二使安西》作于王维去世前六年。送走元二,吟诵出“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后,王维用自己的去世注解了这个句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因为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详细讲解《送元二使安西》,这里就不重复了。有兴趣的可以关注看以前的文章。我们主要来看为什么说许浑的《谢亭送别》能与这首千古阳关送别诗相媲美: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说两首诗能抗衡,主要还是说的后两句。原话出自《唐诗绝句类选》:

后二句可与《阳关》竞美。盖“西出阳关”写行者不堪之情,“酒醒人远”写送者不堪之情,大抵送别诗妙在写情。

盛唐诗也好,晚唐诗也罢,文风激昂或者沉静,唐诗之妙总归在于意象构建和情境相融。相对于宋诗以及后来的诗作,唐诗的语言是简单、明白的,真正的意蕴悠长是在绝句之外的。当然,李义山的诗除外。早期陈子昂,后来的李、杜、王维,再后来的白居易,刘禹锡,其实都是在相对简单的语言组成上写景、抒情、言志。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这两句就很简单。“劳歌”就是送别的歌,唱完送别的歌,朋友解开船的缆绳离开了。小船在急流中前进,两岸红叶青山,美不胜收。相对明快的景色和饮酒唱歌的欢乐在三四句急转。

音乐人西楼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两句转换了时间、空间、人物、心情。朋友走了,诗人并没走,而是独自喝醉了,等到酒醒,江面上的船已经看不到踪影了,作者一个人顶着满天风雨下楼回家。许浑非常喜欢写水、雨,来衬托他作品的情境,这甚至为后人所诟病,但是在这里倒是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了吗?没有。我们读到这里,只看到诗人酒醒后在风雨中一个人下楼回家,但是那种深深的孤独在夜雨苍凉中格外地入骨。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抒情了吗?也没有。王维只是劝朋友饮下这最后一碗告别酒,因为你去了安西,再回来可能就看不到我这个故人了。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一幅画面,而那种离别的不舍却格外清晰。

这就是这两首诗后两句异曲同工的地方。

另有一点,就是语言文字顺畅优美,毫无雕琢之气,却意像唯美,让所有人都朗朗上口,心生欢喜。越是这样,越是流传得广和久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像不像韩翃的“春城无处不飞花”?虽然大家可能对其他句子不熟,但是只要看到类似情境,自然而然就会想起并吟诵这些脍炙人口的金句,就好像你到了阳关,你就会不受控制地想起“西出阳关无故人”

音乐人西楼

简单却意象唯美,这就是唐诗横行于中国诗词史的原因。以至于后来一些诗人的诗如果达到了这个效果,甚至会被认为是唐诗而错误收录。比如唐珙的《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唐珙是元末明初人,可这首诗的风格着实像极了唐诗,所以被误收入《全唐诗》中。

不过,是真美啊。

音乐人西楼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