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呢,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感觉,成败往往就在一念之差,对于那些大人物来说,瞬间的选择就决定历史的动向。
比如扶苏自杀,这个事件的影响显得简直就太大了,如果扶苏不自杀,不管他是再次请求复和,还是抗命拖延,那么秦帝国的命运都会完全改变,历史必然向另一个方向完全改变,扶苏的自杀看起来根本就不像是一个政治人物,好像是一个心眼很小的女人做的事。而对于扶苏不听蒙恬的劝告非要自杀这件事情,后来有很多人说,这大概是扶苏出于仁孝,也有人批评说扶苏过于怯懦,以前也有人说,根本就不是,这是因为扶苏过于刚烈,我爸爸让我死,好,一赌气,死了。
扶苏的事情咱们以后再祥说,首先咱们说说今天的另一个主角,千古一帝——秦始皇。你知道秦始皇最不愿公开的秘密是什么吗?别急,继续看,听我慢慢道来。
他,创立了皇帝制度,成为中国第一位皇帝;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天下。在他的身上有太多的秘密,而最原始的记载却自相矛盾,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扶苏死后不到一年,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秦帝国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就崩溃灭亡,而我要说的是其中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这一段历史,而且我们也都深刻的记得,他们那时候有一句响亮的口号叫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千古传诵。但是在这句话的背后,还有另外一个口号,在《史记》当中是这样记载的,陈胜号令手下说,“壮士不死则已,死,即具大名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属下说,对,我们愿意受命。于是假称公子扶苏,项燕还活着。而在这一句,后面接了一句叫做“从民意也!”。这个意思告诉我们说,他们打出了公子扶苏和项燕还活着这件事事实是顺应了民意,这个也等于是说起义的另外一句口号。秦始皇23年,为了统一天下派遣了600000大军进攻楚国军队,项燕带领着楚国军队保家卫国,积极抗击秦军,最后兵败自杀,楚国也由此灭亡。陈胜吴广在大泽香起义,其实就是带领着楚国的旧民,那这种起义喊出楚国大将的名声一丁点都不奇怪但是他喊出扶苏的名号就奇怪了。
因为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儿子,如果不出意外,他是秦始皇的第一个皇位继承人,陈胜吴广是反秦的,他怎么能喊出扶苏的名号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人说了能不能是胡亥太不像话了,不如公子扶苏,公子扶苏当皇帝比胡亥当皇帝对我们楚国老百姓要好得多。老百姓期盼的是公子扶苏还活着,由扶苏来当领导人于是喊出了公子扶苏的名号,这想法看似好像有道理,但事实不对,他没有道理,没有道理在哪儿呢?既然是反秦,就不应该支持秦国的某一位继承人。如果支持某一位继承人,就不应该在口号中喊出原来和秦国打过仗的大将。单独拉出来一个口号出来都可以说得过去,但是把相互本身立场就矛盾的人放在一块,这是不对路的事。可是《史记》还告诉,这是民心所向,那我们就要假定出来的这个口号是对路的,那么陈胜吴广起义这个口号,怎么能让他对路呢?那就只能解释成为公子扶苏和楚国民众站在同一立场解释才行的通,那公子扶苏是怎么可能和楚国人民利益相一致的呢?
这就需要一个大胆的猜想,首先我们就要看一看秦王嬴政他是什么时候结的婚,娶得妻,这件事情历史上根本没有记载。不过我们可以援引一下秦国王室来猜测。比如说,秦始皇的曾曾祖父秦惠王19岁的时候即位,22岁的时候行了冠礼,然后成为亲症,23岁的时候娶了卫夫人成为皇后,这算成大婚。秦始皇也是如此。所以没有特殊情况的话,秦王的制度是你先长到一定的岁数,然后你要行成人礼紧接着你才能成婚。秦王政九年他22岁行冠礼,沿袭了王室的惯例。如果按照王世的惯例往下推的话,应该是嬴政23岁秦王政十年的时候,他应该娶妻大婚,或者说立王后,那么娶妻大婚立王后,王后从哪儿来呢?还是来看一下秦王朝的惯例,通常都是由母亲选择一个和自己同族的地主家的女人,然后来延续自己一族在王朝的权利。偏偏到嬴政这块,这个惯例被打破了。赵姬不可能找到一个赵国的女人来当秦始皇嬴政的正妻,也就是王后。因为什么不可能呢,因为赵姬这个时候没势力了。
她犯事了,犯的什么事呢?
就是嬴政当年行成人礼的时候那个嫪毐的作乱。嫪毐作乱之后,嬴政特别生母亲的事,和母亲之间发生了特别大的冲突,甚至把母亲都给贬出去了。虽然后来听人劝把母亲接回来。但是作为赵姬来讲,她的政治势力是完了,一落千丈。所以她没有资格在她们家的外戚选一个能给嬴政当王后的女人。嬴政的亲生母亲没有资格去选了,换句话说她是没有能力去选了。那谁去选呢?唯一的选择就是华阳太后,因为这个时候华阳太后还在世,既然她还在世,她完全有能力凭借自己的实力选取一个楚国的姑娘嫁给嬴政,华阳太后这么做完全符合她们楚系外戚的势力,甚至我认为即便是赵姬不出事,真正到这个关头,赵姬和华阳太后也会出现一次激烈的竞争,胜者那方才能给嬴政娶媳妇,指定王后。那么这位属于楚系外戚的姑娘究竟是谁呢?我们单从今天的史料上是无法取得确切的答案的。不过,既然她是华阳太后所看重的孙媳妇,那么一定首先她要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而且要和华阳夫人关系密切,和华阳夫人关系密切,当然也就和昌平君关系密切,是他们同一个关系网里的人物。
如果历史真的是这样的话,那结论就是秦始皇的正夫人是来自楚国,在这里叫她楚夫人。公子扶苏就是由这位楚夫人所生下的儿子。所以他的身上有一半流的是楚国王室的血液。如果这样去考虑的话,项燕与扶苏,昌平君与扶苏,昌平君与项燕,这三个人的关系就能够连接起来了。所以,当再次提及昌平君的时候我们能够想到昌平君曾经干过的事情。他曾经反过秦始皇,他所带领的军队给秦国带来了战国以来最大的失败。这种失败给嬴政带来的打击是巨大的,这个打击不仅仅是自信心的打击、荣誉的打击,它还是一个情感上的打击,因为一个和自己有亲戚关系的人,一个追随自己多年的老臣,突然之间就叛变了,让嬴政觉得这个世界没什么可相信的人,而且他回头一看,自己的王后和昌平君之间有扯不断的关系。所以嬴政也许就会做出在昌平君,在楚国,真正被消灭的时候,他也要把与楚国有关联的自己的王后的信息在历史上抹下去。因为他不以为荣,他认为这是耻辱。
而且再回头看看扶苏,虽然是我嬴政的亲儿子。我应该把位置传给他,但他身上有楚国人的血。楚国人在我看来是不能够被打败的呀。那我要是把扶苏立为太子,将来他会不会干对不起秦国的事情?嬴政心里面没底,于是谁能够成为他皇位的继承人呢?这件事情的决定被嬴政一拖再拖。那么嬴政做出了这样的举动,他所提供的信息大臣们就看得一清二楚了。这些人都是政治老手,皇上对扶苏什么态度,他们就对扶苏什么态度。分析了公子扶苏当时所处的环境之后,就能明白公子扶苏自杀前的眼泪了。
他虽然是秦始皇最大的儿子,最有能力的儿子,但是他的家族遭了变故,最开始是无比的荣耀,紧接着当昌平君的事情发生之后,他开始在父亲的眼中和大臣们的口中,感受到了父亲对楚国人的厌恶,可能那个时候扶苏幼小的心灵根本就理解不了,他不懂什么是政治,他只知道爸爸对自己不像以前那样了,对妈妈也不像以前那样了,所以在他的心里是有阴影的,他想爸爸可能不会再爱我了,这是扶苏的心理。而秦始皇准备要焚书坑儒的时候,在一个不正常的情况下,对扶苏的劝解恼羞成怒。然后处罚了扶苏,更让公子扶苏觉得不平衡。而他到了上郡作为一个王子,能和一个上将处得这么好,我感觉这里面有他的刻意为之。在他的眼中,他看的可能不是未来我要当上秦国的国王,而是要跟我爸爸证明我是一个好样的,我是忠于你的。不排除有这种情绪的存在,但是这种情绪被赵高的一封假诏书给仓库的打破了。
处在这种情境之下,公子扶苏拼命的想证明自己,结果突然之间拿到了父皇给的一个自杀的旨意。他第一反应应该不是旨意的真与假,而是他万念俱灰了,“我的家族是有耻辱,爸爸你是不信任我,可是我做了这么多努力,只是希望你能够再爱我一次,但是你没爱我”。他是很灰心的,好,既然你不爱我,那我就去死,让你后悔一辈子,如果你真的能后悔的话。所以,我认为,公子扶苏在自杀前的眼泪他是委屈的,他是一种得不到认可的眼泪。我相信公子扶苏的自杀的时候,他可能更多的是心灰意冷。所以我认为真正促使公子扶苏自杀的不是孝顺,是一颗已经死了已经绝望了的心,他就觉得我回家去就没有意义了,我最想向他证明自己的价值的那个人,竟然判我死刑让我去死,而且这个人还是我的亲生父亲,那我活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呢?所以他才会去死。而再回头来看赵高,他的城府实在是不可限量,赵高完全是算准了工子扶苏的这种心理,他才敢下这一招狠招。假如说公子扶苏是一个臭无赖就不死,赵高想得这一招根本就不会奏效。所以文章写到这儿,也就让大家大概了解了为什么历史上没有始皇后的记载?秦始皇为什么迟迟不去立扶苏太子?扶苏为什么那么听话的去自杀等等一系列的疑问。这也解释了陈胜吴广在起义的时候打出公子扶苏的旗号,说这是顺应民心,好像也更好理解了,因为楚国所有人都知道公子扶苏是楚氏外戚生下来的孩子,他们认为,如果楚氏外戚生下来的孩子去执掌秦国,一定会为楚国百姓着想的,所以他们所支持的不是公子扶苏这个人,也不是公子扶苏的长子地位,而是他身上所流的楚图的血液。
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各种色彩,如果您对历史感兴趣,那么请关注我,听我一一道来,共探历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