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与海南的校地情缘——因海结缘 携手共进

厦大校花

厦大校花

位于祖国的最南端的海南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历史的变迁中,海南与同处于经济特区的厦门大学因海结缘,携手共进,抒写了一段段难以忘怀的精彩故事。

01

杨善集与中共厦大支部的建立

1926年,中国共产党厦门大学支部成立,这是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在支部创建过程中,海南籍共产党员杨善集起了关键性作用。正是在他的指导下,福建人民的革命斗争第一次有了党组织领导,八闽大地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红色传奇。

厦大校花

杨善集,海南琼海人,1924年10月,被党组织派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1月在苏联由中共旅莫支部吸收入党。1925年,杨善集从苏联回国后,先后任共青团广州地委书记、共青团广东区委书记,领导广东地区青年运动。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是大革命时期广东地区青年运动的先驱者和著名革命领袖之一。这一时期,他以广州为基地,训练青年运动的领导人才,培养团的干部,在全国各地播散革命火种。对一些基层领导骨干和新加入组织的党团员,杨善集特别注重进行个别重点培养,比如福建籍的罗明。

1925年6月初,杨善集指派蓝裕业以国民会议促进会代表的身份到厦门帮助发展共青团组织。蓝裕业到厦门后,首先发展李觉民、罗扬才等7人为共青团员,并于6月中旬成立厦门地区第一个共青团支部。1925年11月和1926年1月,厦大学生罗扬才和李觉民先后到广州参加会议期间,由杨善集和罗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至此,厦门地区便有了两名中共党员,但按照党章规定还不能成立党支部。后来,经罗明提议,杨善集决定调派广东大学生、中共党员罗秋天转学厦门大学,这样,厦门地区便有了三名中共党员,具备了建立党组织的条件。1926年2月,中共厦大支部在厦大囊萤楼正式成立,推举罗扬才为支部书记。就这样,厦门地区第一个中共支部在厦大成立,也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中共组织。

02

那些研究海南的厦大人

在近百年的历史上,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许多厦门大学的学者,将研究视角对准海南。他们走入海南,深入南海,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这片神奇的土地。

在历史上,关于三沙主权的纷争持续不断。为了捍卫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学者在历史典籍和国际法中和法理依据,在实地考察中搜寻历史证据。韩振华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海南文昌人,曾任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所长。

1977年5月,韩振华、林金枝和吴凤斌三位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的老师,一起踏上了南海实地考察的路。他们经湛江、抵海口、到三亚,又在三亚等了十多天,乘军舰上三沙群岛。三沙群岛常年高温高湿,温度常常达到近40度。车船颠簸、长途跋涉,韩振华等人出现了晕船、呕吐,但为了完成任务,他们硬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下来,住碉堡、吃简易食品,返回海南岛后,又马不停蹄地前往琼海、海口、文昌,扎进图书馆、档案馆,一页一页找资料,直扑港口码头,找渔民一个一个访谈,一字字记录。

厦大校花

1977年5月,韩振华上西沙珊瑚岛考察

这项工作持续了两个月,后来,韩振华等人的考证被外交部发布的《中国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无可争辩》文件所采纳,外交部对他的研究成果给予很高评价,认为“为我国对外斗争作出了有益的贡献。”韩振华把这些论文汇编成《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和《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与此同时,他还主编了《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一书,我国外事部门认为“这本史料汇编汇集了广泛的材料,以充分的事实,表明我国对南海诸岛所拥有的主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韩振华所在的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是我国最早设立的东南亚研究机构。2012年,厦门大学又成立了南海研究院,以南海、中国东南海疆为焦点,广泛研究海洋法、海洋政策、海洋历史等领域有关问题。因为南海、南洋,厦门大学与海南、与海南高校往来合作频繁。

红树林,素有“海上森林”“海岸卫士”“海水淡化器”等美称。海南,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保护红树林的省区,在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有人说,“中国红树林看海南。”而在海南红树林的修复、保护和利用方面,厦门大学的学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林鹏为代表的厦大科学家,就开始了海南红树林的研究,林鹏曾带队在东寨港进行了为期6年的研究。1995年,以厦门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海南岛红树林生态学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年,随着红树林的保护和利用逐步上升为“国家行动”,厦门大学在海南的红树林研究也逐步扩大了范围:2014年,应海南省邀请,厦大专家在海口做了为期2周的红树林培训,2015年,又应邀做海南岛沿海各县市的红树林培训。此外,王文卿等一批林鹏的弟子们接过老师的接力棒,带领着自己的学生团队,在海南这片土地上继续耕耘,从海口,到三亚,再到儋州,寒来暑往,调查研究,有时候为了观察海滩上一棵红树林的情况,不得不在齐膝深的海泥里泡上三四天。他们的一份份调研报告也得到了海南省和生态环境部等中央部委的肯定,许多意见建议被采纳。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2009年开工建设,2016年首次使用,是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的中国第四个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唯一建设在滨海城市的发射场。但是,在海南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下,很多设备构件,即使是不锈钢材料,也容易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严重腐蚀,造成发射架垮塌等事故。这些年,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林昌健教授团队应邀做了相关研究,在航天发射场可靠性实验室里,开展了不锈钢超钝化示范工程,专门解决了这个问题。林昌健还带领着团队,和海南大学合作,共同致力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监测和研究,为的是提高材料耐磨和抗腐蚀的能力,这项技术,在海南岛礁建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厦大校花

林昌健团队为海南卫星发射基地做的不锈钢超钝化示范工程

海南话,又称为琼语,汉语方言之一,由于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海南话受外界语言干扰较少,其中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语调得以保存至今,可谓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李如龙和钱奠香教授做着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闽语播迁到广东和海南的变化发展,出版了不少专著和论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李如龙还和广东民族学院黄谷甘老师做过海南迈话的调查研究,发表了相关文章。厦大毕业生符其武,目前在海南大学工作,他也一直在做海南闽语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形成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此外,2016年9月,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2019年,第四届亚太国际急诊论坛暨海南省医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海口举行。厦门大学与海南医学院等6家联盟高校的领头人签署了《急诊医学教育联盟海口共识》。

……

那些研究海南的厦大人,远不止这些。那些校地合作的硕果,还有很多。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受海南省有关单位委托,在环境生态、海洋科学、发展规划等方面提供科技研发及决策咨询服务。2015年以来,共承接各类科技研究及课题咨询项目10多项,项目包括浴用海绵规模化养殖与开发利用、三沙七连屿海洋牧场建设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海南大学观澜湖国际校区发展规划等。

03

那些人才培养结下的缘

厦门大学是最早招收海南学生的大陆高校之一,海南也是厦门大学学生学习、实践的乐土。

据统计,仅2013年到2019年,厦大在海南共招生325名优秀生源。2016-2018年,学校共输送86名优秀毕业生到海南省就业工作,其中本科生51人,硕士生33人,博士生2人。

厦门大学每年选派多支社会实践队前往海南,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2014年至2018年,厦门大学13支实践队,共104人踏上海南的实践征程,取得了丰厚的实践成果。2019年,厦门大学校级重点实践团队——“厦寻潭迹”实践队前往海南文昌潭牛镇进行为期8天的社会实践调研,实践队走访了3个美丽乡村,采访了镇委副书记、村干部以及村民,考察了村子的生态与环保,调查了村子的产业与经济,充分挖掘了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与建设经验。

厦大校花

2019年7月,“厦寻潭迹”实践队在海南省文昌市潭牛镇春山村调研

不光是学生的培养,厦门大学还积极为海南各行业干部提供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帮助提升海南干部的综合素质能力。

从2007年开始,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依托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统计学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优势,联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开设了金融学高级课程进修班。这个班,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选派优秀骨干教师为学员授课。所有学员都可以分享厦门大学经济学科丰富资源,终身免费参加由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公开举办的高端论坛和学术讲座。十多年来,已有不少干部通过学习达到相应条件,申请同等学力硕士论文答辩,取得了金融学硕士学位。

据不完全统计,2015-2018年,为海南省直部门,海口市、三亚市等地的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高级研修班等近23个班次,培训近1300多人次,合作金额达270余万元。

04

那些服务海南结下的情

多年来,一批批的厦大学子奔赴海南,他们保持了校园中激情澎湃、青春飞扬的风貌,以埋头苦干、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砥砺奋进,绘就了海南厦大人扎根海岛,为社会和国家贡献智慧的美好蓝图。

黄香林,厦大1959级经济系计划统计专业学生,1963年毕业后到广东、海南工作,是海南建省前第一批来支援的人才,也是当时海南较少的名牌大学生。原本在广东省梅县工作的他随省政府工作组来海南调研,在当时海南行政区负责人的热情挽留下,参加了海南的开发建设,是海南行政区计委主任,这一干,就留了下来,参与了海南许多经济政策的指定与实施。

黄宗实,厦大1966届中文系毕业生,1968年,响应中央关于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农村、边疆、海岛就业的号召,他与3名同学一起投身到海南的建设中。那时的海南还十分贫穷,黄宗实所在的万宁县乐来中学(现为乐来学校)师资也十分匮乏。在校期间,黄宗实担任首届高中毕业班的班主任,用一技之长教书,以一腔热血育人,与每位学生都成了好朋友。如今五十多年过去,这段师生情缘不但没有消散,而且愈发浓厚。离开中学后,黄宗实又到了海南教育局工作,搞起了调查研究,用手中的纸笔为海南的教育改革鼓与呼,直到1975年调回福建。在琼期间,他多次获评“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像黄香林和黄宗实那样,一代代厦大人活跃在海南的政府部门、学界和商界,有的在海南建省和经济特区建设初期呕心沥血,有的亲自谋划海南新时代改革发展蓝图,有的为自贸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辛勤耕耘,有的深耕基层,为城乡规划建设兢兢业业,为推进扶贫攻坚星夜兼程,有的投身教育事业,践行着立德树人、科研攻关的神圣使命,有的成为商界精英,带领企业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成立于1994年4月的厦门大学海南校友会,和兄弟校友会创造性地开拓了海南全国高校校友会联盟,持续举办了六届高校校友会羽毛球联赛,活动参加人数超2000人,目前,高校联盟已经成为海南的一张名片,成为海南各高校校友交流合作,共促海南新发展的崭新平台。

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海南校友也不忘爱心传递。2014年,海南遭受了40年不遇的超强台风“威马逊”正面袭击,文昌、海口等地受灾严重,得知灾情后,校友们发起“情系灾区”爱心募捐赈灾行动。阎三海、叶晓青、王永根等一批校友带头捐款,海南校友会积极组织募捐,在一周的时间里筹集了价值20万的大米、食用油、凉茶等物资,兵分两路送到文昌市铺前镇和冯坡镇村民手中。厦大校友会还和兄弟校友会一起,为文昌滞销西瓜的瓜农送去一份真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华夏,海南校友再次行动起来,在一周的时间里,有近200位校友慷慨解囊,募得善款2万余元捐给湖北一线医护人员。

2016年5月,承载着数代厦大人梦想的厦门大学“嘉庚”号科考船正式下水,3年多来,这艘“海上厦大”已在南海海域执行科学调查航次20余次,包括多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调查航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厦门大学“海丝学堂”本科生教学实习航次等,为厦门大学与海南写就了新时代的往来佳话。

厦大校花

2018年,厦门大学“嘉庚”号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期间停靠海南三亚

展望未来,这份历久弥新的校地情缘,正引领着海南省与厦门大学,在探索、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和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中驶向更深的海洋,开拓更广的前景,谱写合作的崭新篇章。

厦大校花

往期精选

厦门大学

原文刊载于《海南日报》5月4日A04版

文图:陈浪

编辑:张夏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