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最失败的电影,票房亏损5亿人民币,我却说你没看懂

长城被电影赋予了一种不一样的意义,跟《木乃伊》赋予金字塔的意义一样。《独立日》的故事方式《僵尸世界大战》的画面感……张艺谋这次中西合璧没搞砸。

每一部电影都有自己的标签,如若把商业片当历史正剧看,把历史正剧当商业片看的话,我想票房亏损、口碑一落千丈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如果你观影前心里想的是:我只是去看一部东方好莱坞级别的爆米花片。那么我认为你的观影体验一定极佳。

电影报道

内地仅收获了11.73亿票房,海外票房成绩却不错,折合人民币11亿。

票房亏损近5个亿人民币,豆瓣评分降到4.9分,看过或没看过的都来“黑”一下长城,仿佛可以显得自己更“高雅”

殊不知,你从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

张艺谋可谓是“国宝级”的导演,他的电影不夸张地说代表了一个时代。

《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

一部部作品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耀,也是对张艺谋的枷锁。我们可以很轻易的想象到,当一个个自称“文艺片爱好者”的观众们走进影院看到这样一部商业片的时候,心里会是什么感受,也不难怪随波逐流的大众们人云亦云,在抨击中失去了自己可观的看法。

事实上,我认为张艺谋这部影片拍得自己很“憋屈”

电影报道

《长城》不仅仅只是单纯地“中美合拍”,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第一部中美合拍的重工业大片,是第一部中国向好莱坞进军探路的影片。

传统的流程里我们都会认为:导演说了算。

可是在一个流程紧密,完全处在一个工业流水线模式下的好莱坞商业片却大大不同。

导演在其中的话语权已经被大幅度地降低,甚至失去再创作的自由。

我看了评分与评论,在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迟迟不能散开:在这种流水线背景下,即便是强如张艺谋又有多少的“私货”、“干货”能输出呢?将这个固定剧本交给任何一个导演,又能比张艺谋强多少?甚至那个时候评分会下降到1星吧。

作为一部商业爆米花片,我想张艺谋做的已经足够出色了,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甚至特效方面,我个人认为已经可以和同期的《变形金刚5》、《独立日2》等商业片进行横向对比,并且能够打的有来有回了。

电影报道

贴标签有时候很重要,就如人的预设立场一般,一旦定下就很难改变。我们有时候真的应该放下陈旧的观念,去改变一下自己的思路,才能保持全新一般的活力。

在查询了关于这部电影的介绍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出品公司包含了环球和传奇两家好莱坞影业公司。

这在限制发挥的同时也代表着这将是一部走向世界的“合拍片”

从主演里我们也可以略知一二:马克·达蒙、佩德罗·帕斯卡、威廉·达福三位好莱坞之名影星的加入也是为了这一点铺路。

但凡是有利也有弊,在欧美打响名声的同时,带来的是中西演员在一起所带来的强“割裂感”,这种“割裂感”似乎以尴尬症的形式体现出来,观感也是为人所诟病。

电影报道

而首当其冲要批评的,就是威廉达福。威廉达福的表演其实是所有外国演员里最不走心的,仿佛就是来混个盒饭就杀青拍拍屁股走人的。

马克达蒙在和中国演员进行对手戏时,也有着同样的问题,语言不通导致的不顺畅可能真的会成为中西合作的一大绊脚石。

电影报道

但除此之外,我认为这部电影的演技可以与一些美漫改编的爆米花片相提并论了,如果你摘掉滤镜去观看,我相信你也会觉得不错。

我认为这才是合拍片,或者说“中西合璧”的意义所在:向好莱坞输出中国文化和艺术。

张艺谋在重重高压下努力地做到了这一点,只要看过《长城》的小伙伴不难发现,他做到了用好莱坞的摄影、剪辑、特效,认真地塞入自己的干货与理解。

搭配着配乐大师RaminDjawadi为《长城》打造的音乐,仔细思考,其实这是一场“视听盛宴”

片中所谓的夸张地表现形式存在于战前击鼓、服装颜色两方面。“历史爱好者”们纠结于它的真实与否,但这只是一部好莱坞式的“爽片”罢了,“架空历史”的设定难道还不够多吗?

但影片中从士兵们的盔甲、披风等,精心雕琢了属于不同军种的不同动物形象。

电影报道

夸大的手法往往是主元素最好的体现,毕竟《长城》要进军海外市场,老外们可不像我们一样了解每个历史元素的出处所在。

张艺谋想向我们以及国外观众传递的内核精神,我觉得已经到位了;

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概念,想必也能重新唤醒某些人的内心。

不过最难叫醒的,一直是那群装睡的人。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