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特辑 | 古代敦煌的劳动者

敦煌是建郡两千多年的古城,历来为多民族聚居之所,中西文化在这里荟萃交融,佛教文化经这里传入中原。敦煌向来以河西重镇、丝路要冲、莫高窟而闻名,古代这里人口众多、农业、牧业、手工业都很发达,三教九流各显神通,曾是百业俱兴的古城。千年敦煌灿烂的文化,正是古代敦煌劳动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

农耕者

敦煌在公元前111年建郡之前,原是少数民族游牧之地,畜牧业生产比较发达。到了西汉时期,居民成分逐渐变成以汉族为主,生产方式也就从原来畜牧业变为以农业为主。唐宋之际,敦煌是戈壁荒漠中的绿洲,成为河西地区重要的粮仓。

敦煌壁画中有许多关于农作之事的画面。佛经中描述佛法就像大云带来的雨水一样,可以滋润万物,使其共成佛果。为了说明佛法无边,佛经中有“卉木药草,大小诸树,百谷苗稼,甘蔗葡萄,雨之所润,无不丰足”之语,用来形容佛法像大雨一样普及万物使之丰足。画工根据佛经的描述,在壁画中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绘出了一幅雨中耕作的场面。画中天空乌云密布,时雨普降。一位农夫正挥鞭赶牛,在雨中耕地,另一位农夫挑物而行。地头上坐着三个人,即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父子俩儿正捧碗吃饭,农妇关切地注视着他们。这一田头小景,妙趣横生,充满了生活气息。

莫高窟
莫高窟第23窟-雨中耕作图-盛唐

敦煌壁画中有一部分耕作图是表现弥勒世界一种七收情景的,画中往往有耕地、播种、收割、运载、打场、扬场、粮食入仓等情节,形象地画出了当时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的劳动生活。莫高窟第445窟的一种七收图很有代表性,包括播种、收割、挑运、打场、扬场、田间进食等几个画面。画中左上方有一幅收租的画面,一间大屋,里面坐着一位头戴软巾、身着圆领长袍、腰束丝带的人。他悠闲自在,正在听外面的管家跪禀汇报。屋外粮食堆积成山,堆旁有量粮食用的斗。屋内清凉闲适,屋外热烈劳作,形成鲜明对比。

莫高窟
莫高窟第445窟-一种七收图-盛唐

踏碓是古代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以圆木为杠杆、以杵舂石臼的形式,唐宋时期将圆木改为板,缩短踏板,合理调整了支点,踏者双臂扶架,这比汉晋时期更为方便、省力、安全。画中支撑杆板的立柱已改进为可以随板起伏的活动柚木,操作更为灵活。在缺乏畜力和水力的地区,以人力踏碓进行生产加工,更为实用。

莫高窟
榆林窟第3窟-踏碓图-西夏

畜牧者

由于历史上的传统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敦煌的畜牧业也是非常发达的。

马是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马坊是专门饲养管理马群的场所,有专人负责看管、饲养及打扫。佛经中的一个比喻故事讲:有一个小孩,幼年离家,生活贫穷,不知自己的身世父母。有天流落到自家门口时被父亲发现,父亲派人找他回家,他却心怀恐惧逃走。父亲于是想了一个办法,雇佣他在家里的马坊工作,之后逐渐重用他,最后把实情告诉他,让他继承万贯家财。这个故事是说佛祖就像父亲,众生就像迷失父母的孩子一样,佛祖会用渐进的方法引导众生走上佛道,让众生渐渐接受佛的万贯家财。敦煌壁画的马坊就是画这个孩子在马圈中的这段生活,画中一少年扎双角髻,着缺胯衫,手执铲子正在清除马圈的粪便,后面是他卧在马圈中的情景。这幅画真实地记录了敦煌古代马匹饲养已有专人负责的情况。

莫高窟
莫高窟第108窟-马坊图-五代

马的情性刚烈,都要经过驯服才能驾驭。驯马的画面出现在供养人行列当中,画中一高鼻深目的胡人马夫,头戴白毡帽,身着小袖褶,脚登长靿靴,一手拉扯缰绳,一手高举鞭子,两眼圆瞪,正在驯马。被驯之马抬起了一只前腿,后腿弯曲,屁股后坐,低首,正准备挨打但又很不驯服。画工以自己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纯熟的技巧,生动、简练、准确地表现了马夫驯马的生活场景。

莫高窟
莫高窟第290窟-驯马图-北周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专门为牲畜治病的兽医应运而生。驮着货物的骆驼和马匹在艰苦的丝绸之路上不堪重负,时常在旅途中生病,兽医就得治疗。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前者给病畜灌药,后者把牲畜固定后,在相应的部位手术。为过往的商旅提供方便、为生病牲畜医治也是佛教提倡的,此类画面正是为了表现饮马灌驼的功德。画中骆驼患病,软卧在地,左侧是兽医,手持药钵,正向驼嘴灌药。右侧是驼夫,正撑开驼口,协助医师。

莫高窟
莫高窟第296窟-灌驼-北周

狩猎者

狩猎也是古代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敦煌壁画有很多狩猎图,在这些佛教绘画中为什么会出现与戒律严重违背的杀生的画面呢?

佛经中说,杀生吃肉的人,众生见了,都感到惊恐,所以会远远躲避这些人。画中猎户主人端坐床上,右侧是臂上立鹰的猎户,正向主人禀报。左侧是主人的眷属,侧身掩面,反映出佛典所说:“杀生食肉之人,众生见之都惊恐远避”的情景。

莫高窟
莫高窟第321窟-猎户图-初唐

佛经中又说,吃肉的人让人看了就害怕,就像猎人捕鱼网鸟做各种杀生的事,所以动物们见了猎人就远远逃走。本意在于劝说佛教信徒不能吃肉,因为人们见了吃肉的人后会感到恐惧,就像野兽见到猎人一样。画工按照自己对经文的理解,绘制了一幅出猎图,画中几个猎人,有带鹰前导的,有握斧拉猎狗的,有执弓背猎物的,还有回头唤猎狗的。

莫高窟
莫高窟第85窟-出猎图-晚唐

此外,在表现佛教护法神帝释天出行时也有狩猎的场面,在崇山峻岭当中正进行着一场人与兽的搏斗,画中有两位猎人,一位正忙于追逐射猎三头野鹿,揽弓挟鸣镝,长驱直前。另一位本来在追逐一头牛,画工用寥寥几笔,将牛边跑边回头顾望的神态表现得非常生动,这时从山中窜出一只猛虎扑向逐牛的猎人,猎人不慌不忙骑在马上,回身搭弓向老虎放箭。在画的另一头,一只母猪正带着一群小猪在山中游玩,浑然不知前方的危险。整个画面动静结合,将狩猎时的紧张与动物们的悠闲结合在一起表现。

莫高窟
莫高窟第249窟-狩猎图(局部)-西魏

手工业者

唐代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敦煌的手工业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制造技术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敦煌壁画中酿酒图中有一炉灶,灶台上叠压四层大小不同的方形和梯形器物,顶部有烟囱。一女子半跪在灶前向炉膛里添柴,另一女子持钵站在灶旁。地上放着酒壶、高足碗、木桶、贮酒槽等用品,整个画面比较接近家庭式的酿酒作坊。

莫高窟
榆林窟第3窟-酿酒图-西夏

佛经中说,成佛是需要经过渐进修行的,就像陶师制作陶器那样一步步完成。画工据此绘制了制陶图,画面多是一位陶师,赤裸上身,下着短裤,正在全神贯注制作陶器。有的陶师身旁堆泥,或放几只成形的陶罐,反映了古代陶器生产的真实场景。这里的陶师用的是轮制法,地上放一圆轮,上置陶坯,用脚来操纵圆轮的转动,在旋转中以手工使器物成型。画中的陶师在树下紧张的劳作,不远处是他的妻子和孩子,这就是当时家庭作坊的形象反映。

莫高窟
莫高窟第61窟-制陶图-五代
莫高窟
莫高窟第454窟-制陶图-宋代

土木工程行业,主要包括木匠、泥匠、石匠和灰匠等工种,是修建洞窟和房屋的主力军,有的木匠还专门从事雕版。有时,木匠还与塑匠相互配合,因为敦煌彩塑多为木骨泥塑,事先需木匠做好骨架,然后再上泥绘塑。石匠除了开凿洞窟外,还负责打制磨石和其他各种石料。

敦煌壁画中表现这些行业的画面主要是宣传佛教中的福田思想。人们做功德,是为了求得福报,就像农民种地一样,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颗子,广施七法,就属于种下福田。做有利于众生的善举,可以收到普遍的良好社会效果。 “广施七法”指具体的与社会公益有关的七种善行:(1)兴建浮图僧房堂阁;(2)兴造果园浴池、树木清凉;(3)经常施舍医药给众人治病;(4)制造坚实牢固的船济度人民;(5)建造桥梁过渡羸弱;(6)于道旁造井使过路的渴乏之人取得饮水;(7)建造圊厕施便利处。莫高窟第302窟的福田经变中有 “兴立浮图僧房堂阁”,从伐木开始绘起,画面有三个工人,正在斫树、运木,为工程备料;接下来的画面是一座塔,塔有两层、四门,并于中心置轮,三名工人正在施工,另有一名于树下执矩尺进行指挥;下一个画面是一座悬山起脊的堂阁,一名工人正挥镘砑墙。

莫高窟
莫高窟第302窟-福田经变之伐木建塔-隋

手工业的发展往往还要有铸铁锻造业的配合,敦煌有写匠和铁匠。写匠就是铸匠,一般铸炼出铁锅以及生产、生活用具,供应普通百姓生活。铁匠是锻铁者的统称,敦煌壁画中就有锻铁的情景,整个画面分锻铁和鼓风两个部分。画中锻铁者有两人,一人左手执小锤,右手握钳夹铁;另一人双手举大锤,作锻铁状。鼓风的画面中有双扇门的立式梯形风扇,扇上有杆状拉手,鼓风者坐在墩上,以足抵风扇,两手各握一扇门拉手,一推一拉,正在鼓风。图中的三人均穿南宋的服饰,所以这幅画面所绘可能是南宋时期的锻铁场面。

莫高窟
榆林窟第3窟-锻铁图-西夏

此外,为了适应军事和狩猎需要,敦煌的手艺人中还有弓匠、箭匠、胡禄匠和鞍匠等。胡禄即箭筒,又称阑、矢菔,为圆筒形,由皮制成,拿空的胡禄卧于地上可以听见远处人马的行动声,东西南北皆能响见于胡禄中,所以也被叫作地听。

敦煌石窟精美绝伦的壁画与彩塑,都出自于古代敦煌的画匠与塑匠之手。从现存的遗物来看,敦煌古代的画匠与塑匠人数之众、水平之高,足可以自豪于世。这些工匠有高下等级之分,从都料、博士到匠人、工人。画匠又叫画手、绘画手,五代时期官府专门设立画院,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众多的画匠和塑匠都默默无闻的为敦煌的辉煌史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我们现在只能在少数洞中发现寥寥几人的题名, “社人节度押衙知画匠录事潘……”、“施主男节度押衙知左右厢绘画手银青光录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监察御史上柱国安存立”等。在敦煌壁画中,保存有一些画匠、塑匠的真实形象。在佛教中,修建佛塔、绘制佛画是一大功德,画面下部有一正在装修的歇山顶小寺庙,房前屋后有画匠在工作,一人手拿调色用的碗,另一人举笔绘画。画匠们都穿着圆领袍服,同一画面中的其他工匠都上身半裸、下着犊鼻短裤。

莫高窟
莫高窟第296窟-建塔与画壁画-北周

佛教中还有一些能够预示灾福的佛像,如凉州瑞像,这尊大佛在国泰民安时完好无缺,在混乱恶世时佛头就会自然掉下来。 “修塑大佛图”和“临摹佛像图”就是画凉州瑞像的故事,前者在大佛像前搭起脚手架,泥水匠和塑匠正全神贯注工作;后者是请擅于绘画的丹青手临摹佛像真容。这些画面是对古代画匠、塑匠从事艺术活动的形象记录。

莫高窟
莫高窟第72窟-修塑大佛、临摹佛像-五代

古代敦煌还有金银玉石加工业。金银加工一来是为官方制作首饰、服饰服务,而更主要的是为了寺院装扮佛像。玉石加工,则更具地方特色,古代敦煌境内的紫亭山(今当金山系和天山山系余脉)中盛产白、黑、红玉和水晶石、冰洲石等。用黑白玉制成的围棋子,以质地优良、制作精美闻名于世,从初唐以来被列为贡品。

莫高窟
唐代围棋子-1980年敦煌唐代寿昌城遗址出土

从商者

古代丝绸之路自然条件恶劣,常常需要穿越无人的荒漠与戈壁,有时还会受到强盗的袭击抢掠。佛经中说,在商队遇到强盗时,商人们只要一心念颂观世音菩萨名号,就可摆脱怨贼顺利通过。画中一商队整装待发,商主正在祈祷,一人为病驼灌药。在爬山的过程中,道路艰险,一匹骆驼坠崖而死。这时路遇强盗,货物被抢。商人与强盗展开激战,这时有商人一心念颂观音菩萨名号,强盗们双手合十,交回赃物。

莫高窟
莫高窟第420窟 -商人遇盗图-隋代

唐代画面更接近佛经原文,画中一群西域商人,个个高鼻深目、浓髯卷须,他们牵着驮载丝绸的毛驴,正在山谷中行进。这时,从悬崖幽壑中突然杀出三个持刀强盗,拦路抢劫。商人们不慌不忙,双手合十念颂观音名号。强盗虽仍一手持刀,但另一手已作出 “不要”的手势,示意放行,商人们得以平安通过。

莫高窟
莫高窟第45窟-商人遇盗图-盛唐

敦煌是河西地区的商业重镇,这里不仅有专门的贸易场所,还有提供给来往商旅和常住市民的娱乐、消费、服务的设施。尽管敦煌壁画主要是佛教内容,但透过一些场景,仍可以看到形象的肉坊、酒肆、瓦舍、妓院、医坊、赌场和杂技百戏的画面,对古代敦煌的百业风貌也可略见一斑了。

客栈是设在旅途中供人休息的客店,见于五台山图中。画中屋内坐着店主,门前一人作揖求宿,屋前有篱笆围栏,院内有一长形木槽,供客人喂牲口之用。屋外一背负财物的行人向客栈走来,似要投宿。灵口之店外两人正在推碾磨粮食,可见此店还经营客人食宿。

莫高窟
莫高窟第61窟-客栈-五代
莫高窟
莫高窟第61窟-灵口之店-五代

屠户是以宰杀牲畜为生的人。佛教故事中说善事太子曾骑马出行,目睹了屠户宰牛等一系列杀生害命之事。画中屋外持刀站立的人就是屠户,上身赤裸,下身仅着犊鼻短裤,屋内刚宰杀了一头牛,身首异处,血流遍地,一旁正用平底铛烧水。善事太子和随从正骑马路过此处,目睹了屠户杀生的可怕场面。

莫高窟
莫高窟第296窟-屠户-北周

肉肆就是肉店。佛经说 “衢路市肆,诸卖肉人,或将犬马人牛等肉,为求利故,而贩鬻之”,经文的本意是劝说佛教徒不要吃肉,但画工根据经文绘出了一幅肉铺的画面。画中一肉店,店内挂肉,店外置案,案上放肉,案下还放着一头待宰的肥羊。案旁有一肉贩,正执刀割肉,双目怒视前方的野狗,野狗趴在地上昂头看肉,眼睛露出贪婪的目光。这一画面真实的反映了古代敦煌肉市的一角,保存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莫高窟
莫高窟第85窟-肉肆图-晚唐

敦煌壁画中有很多酒肆的画面,主要是根据佛经“入诸酒肆,能立其志”所绘,表现佛教徒维摩诘居士在酒店中劝说众生、宣传佛法,使酒徒醒悟、立志重新做人的画面。

根据房屋、设备、饮食及活动的差别,酒肆主要有三类:一为露天酒肆,多设在宽敞的原野,在花树的环抱之中,人们坐在长形酒桌两边的条凳上开怀畅饮,同时欣赏舞伎的表演。这种酒店还兼营下酒的饭菜,又称茶饭店。因自然环境优雅,花树簇拥,所以又名花园酒店。二为帐篷酒肆,由布幕帐篷搭建而成,是一种大众化的酒馆。这类酒肆比较简单,供普通百姓来此任意喝上一两碗,所以又叫“散酒店”,酒桌前有男伎表演。后排左起第一人是维摩诘居士,正在酒店中布道。三为宅子酒肆,一般设在一间庑殿顶、带鸱吻的大宅之内,内壁装饰花鸟屏风图案画。这种属于比较高档的酒店,客人多是仕宦之辈,宅外有舞伎表演,宅内围坐的酒客群中还有乐队演奏。宅内众人开怀畅饮,后排中立者是维摩诘居士,他右侧的两人已现醉态,敞开衣襟,双手上扬。宅外两人,一人是正在表演节目的舞伎,另一人为梳双丫髻的侍女,正端盘而上。经营酒店比务农利润大得多,吐蕃时期的敦煌僧人龙藏先前务农种田生活拮据,改行经营酒店后便成了小康人家。在利益的驱动下,敦煌的酒店比比皆是。

莫高窟
莫高窟第360窟-酒肆-中唐
莫高窟
莫高窟第12窟-酒肆-晚唐
莫高窟
莫高窟第146窟-酒肆-五代

卖艺者

杂技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很受欢迎。汉唐时期,杂技艺术已经达到了繁盛多姿、技艺高超的境界,而且在汉初就已开始吸收西域各国的奇伎异术。杂技演出的地点是瓦舍,唐宋时期瓦舍之风颇盛。瓦舍,野合易散之意,来时瓦合,去时瓦解,易聚易散,故名瓦舍。每一处瓦舍内又有若干勾栏,一座勾栏即为一项活动的地盘,是民间游艺性的场所,又名游棚。敦煌壁画的勾栏是用条状粗布围成的帷帐,形状既像瓦合,又似勾形,装拆很方便。壁画中保存了不少杂技演出的场面。

一是达官显贵家的家伎侍从的杂技表演,画中一人张臂头顶十字长竿,竿上有三层四人表演,技艺相当高超,这就是杂技中的顶竿。

莫高窟
莫高窟第156窟-顶竿图-晚唐

二是民间社会中的杂技表演。佛经为了说明一切客观事物皆虚幻不实,比喻现实世界就像魔术师借助魔术手段让人产生幻觉一样,将草木瓦石之类幻化成众生形象。画工根据自己对经文的理解,绘制了一幅古代杂技表演的“戴竿图”。画中绘一头顶竹竿的力士,有的在竿上画两人攀竿折腰,有的画一人立在另一人头顶上。载竿者旁边还有乐队伴奏,观众围观。这一画面非常生动,是我国古代杂技史的珍贵图像资料。另一画面以青布缦围作勾栏,栏内三名艺人着百戏衣在表演。一人头顶竿,一人在中部单腿侧立,一人在竿顶亮相。栏外左侧为乐伎表演,右侧为说话人,栏前围坐观众。

莫高窟
莫高窟第85窟-顶竿图-晚唐

还有一幅图为一场露天的杂技演出,右立一人面对观众“量活”,即中国戏法中为吸引观众的垫活;中间两人在竿上正式表演,两名童子身着百戏衣,上为半臂,下作绸短裙,一人以一只脚踏在另一人的头顶上;前有六人或站或坐弹奏乐器为其伴奏,左起分别为吹横笛、打拍板、弹曲项琵琶、持打击乐器、吹排箫、吹洞箫的。两位主要演员除了要作缘竿顶技表演外,同时还要变幻出桃子,这是杂技中带有魔术性质的特殊表演。

莫高窟
莫高窟第61窟-顶竿图-五代

古代敦煌的繁荣,与古代敦煌人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正是千年来敦煌劳动人民的共同协作,创造出了耀眼的敦煌文明。这些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有的被记入了敦煌文献,有的被绘入了敦煌壁画。而更多的敦煌人,仍旧在这片土地上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在平凡中创造新时代的敦煌故事。

来源:敦煌研究院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