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背景:
平措旺堆,男,生于1946年12月,现年73岁,居住在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江达乡朗村5组。
民主改革前,平措旺堆一家是次仁多布杰庄园的堆穷,租种庄园主家的少量土地,付高额地租,吃不饱,穿不暖。民主改革后,次仁多布杰庄园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平措旺堆一家人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初春的工布江达县,暖意融融。刚进入朗村,平措旺堆站在村口迎接我们,“辛苦了,赶紧到家里坐。”。他说话中气十足,步伐矫健,让人不敢相信眼前这位老人已经74岁高龄了。
崭新的二层小楼里,平措旺堆老人的妻子次仁央金为我们端上热腾腾的酥油茶。
“在旧西藏,我们家是次仁多布杰庄园的堆穷,租种庄园主家的3亩地,每亩地每年要交60斤粮食,那会儿粮食的产量很低,可能连200斤都没有,要是遇上雪灾、旱灾,颗粒无收,但租子必须得交。除了种地,爷爷和爸爸还得经常给庄园主干活,辛苦一天只能得到2块很小的青稞饼。”
“那会儿家里能吃的都是难以下咽的粗粮,但更为糟糕的是依然会有很多天没有粮食吃。”平措旺堆老人指着院子里的牛棚说,“那时的房子还不如现在的牛棚,就是用烂木头和石块随便堆成的,房顶用茅草和树枝覆盖,夏天漏雨、冬天漏风。”
“那时候全家人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更没有被子,我捡到一张庄园主不要的破羊皮,当作衣服穿在身上,算是我那时最珍贵的东西了。冬季的夜晚尤其难熬,又冷又饿,遇到下雪天,简直让人崩溃。”当然,这还不算是平措旺堆一家最困难的时候。
“我8岁那年,庄园主让我爸爸和村里几个年轻堆穷坐牛皮船去河对岸的山上砍柴。水流太急,船翻了,一船人中仅有一人幸存,我爸爸和其余人全部遇难。”
“本来就吃不饱、穿不暖,爸爸的去世更是雪上加霜,为了让唯一的孙子活下去,伤心欲绝的爷爷奶奶把我送到了附近的扎西曲林寺。”
“在寺庙里,我每天都要打扫卫生、给大喇嘛们做饭、洗衣,还要去寺庙的土地里去拔草、收割,勉强维持生存。”
1959年,民主改革的东风刮到了朗村。
“当时村里来了一队穿着绿色军装的军人,有人在传他们是来解放我们的,但是大家几乎都不相信。直到召开村民大会,解放军给我们分了土地、财产,大家才相信这是真的。”说到这里,平措旺堆老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家分到了8亩地,还分到了很多生产工具。我也不用再呆在寺庙里,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
“民主改革后的第二年,家里的日子就好过多了,收获的粮食够全家人吃饱。在村里人的撮合下,我娶了隔壁村最漂亮的姑娘,成了家。”平措旺堆深情地望了一眼在一旁忙碌的妻子,继续说道,“1970年,我申请做了乡里的护林员,一个月有9块钱的薪水。”就这样,平措旺堆做了近50年的护林员。
住着崭新的楼房,开着漂亮的小轿车,院子里桃花竞相绽放。今年初,在政府的帮扶下,平措旺堆的外孙格桑多吉贷款买了一台装载机,在工地上干活,收入还不错。
“这都是党的政策好,不然我们哪能过上这样幸福的生活。感谢党,感谢政府!”临行前,平措旺堆不断重复着这几句话。(记者 张猛 王珊 通讯员 张淑萍)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