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个提问:华语乐坛是什么时候死的呢?
以前的香港十大金曲奖、华语音乐榜单、人气榜单等等都还是歌曲的炼金石的时候,到处神仙打架。随便拎出来一首歌的时候,你可能不记得歌词,但你一定能跟着哼几句,这就是这首歌的传唱度。
后来演变成,想要检验一首歌曲红不红,你看广场舞大妈用不用你的歌曲当BGM就知道了。这话细想,好像还是有点道理的。但为什么榜单失去了它本身作为榜单的意义呢?
之前,郑钧在一档节目中提到关于现下歌曲榜单的问题时,非常直接的回答:榜单上的歌,它虽然火,但是我一听,十首里面有九首真的听不下去,这就是屎啊。
于是我们看到现在的榜单,有你熟知的么?或者有你哪怕听过一首歌的吗?现在还有谁是从榜单上来听歌的了么?
答案应该是几乎没有。因为榜单已经成为了粉丝打榜的一种数据平台的价值体现,而这个价值与歌曲本身无关。这里的价值是指的一种传唱度和大众的认可度。
2004年的华语乐坛,一直是被大众普遍认可的神仙打架年份。从周杰伦、潘玮柏、王力宏、蔡依林再到甜心教主们,王心凌、张韶涵、杨丞琳等等,当年的他们是扎堆的出专辑,打歌,跑宣传。
从《七里香》、《江南》、《WuHa》到《心中的日月》、《欧若拉》张张是经典,曲曲是神仙打架。那个时候的榜单是验证歌曲是否过关的最佳平台。就是放到现在,这些主打歌单独拎出来,你都能跟着哼唱,这就是传唱度。
前段时间,《惊雷》爆红抖音。
杨坤质疑这也算是流行音乐?于是《惊雷》的作者以:“这首歌随便哪首歌都比你红”,作为diss点回击。可《惊雷》是否属于流行音乐这个范畴,相信明眼人都能分辨,喊麦和流行音乐的区别。
我们对于《惊雷》没有恶意,而是在于当这样娱乐的喊麦行为被归为“音乐”时,是很难理解的。你说可以形容这个作品是娱乐行为,但你若是形容它是音乐作品,我们当然会用音乐的眼光去审视。
以前我们判断一个音乐作品,是以公正的音乐颁奖礼或者是权威的音乐榜单来判断这个作品的传唱度和红的程度。可当娱乐性已经盖过了本身的音乐性,那么榜单和颁奖礼的存在都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意义。
就像现在的音乐作品,红的不是作品,而是唱歌的人。音乐不重要,重要的是唱歌的是谁,因为有粉丝打榜。所以当看到以纯音乐为背景的综艺节目重新站在舞台上的时候,难免开始怀念以前神仙打架的华语乐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