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打电话给我说,她终于改掉了男友拖拖拉拉的坏习惯。
我问她是怎么做到的。
她说:“还不是你教我的绝密武器嘛,就是鸟笼效应啊!”
突然想起来前段时间小艾向我诉苦,说自己的男友总是拖拖拉拉,让他今天洗袜子,一定拖到周末,很多时候周末也不洗;让他今天陪自己出去吃牛排,一定能推拖到下周再下周········
当时我给她出了一个小妙招,就是让她试试鸟笼效应,没想到还真改掉了男友拖拉的坏习惯。
那到底什么是鸟笼效应呢?
1907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哈弗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物理学家好朋友卡尔森。
一天他们俩打赌,詹姆斯对卡尔森说:“我有个办法,一定让你过几天就养上一只鸟。”
卡尔森根本就不相信,他说:“我不会养鸟,我这辈子从来没有想过要养鸟。”
詹姆斯冲他笑了笑:“行,咱走着瞧。”
没过几天,卡尔森过生日,詹姆斯送上了一份礼物——一只精制漂亮的鸟笼。
卡尔森笑着说:“即便你送我鸟笼,我也不会养鸟,我会把它当作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和我打赌,你肯定会输的。”
可是从此以后,卡尔森家里每次来客人的时候,都会被问道:“你的鸟去哪里了?它飞走了吗?”
卡尔森只好一次次的不厌其烦的给客人解释:“不是这样的,我从来没有养过鸟,鸟笼是朋友送的。”然而,每当卡尔森这样回答的时候,总会换来客人困惑并且有些不信任的目光。
而后客人们纷纷表示,这么好的鸟笼子,不养一只鸟岂不是浪费了吗?
卡尔森一开始,的确是不想养鸟的。可禁不住客人这么一遍遍地建议,逐渐的,他自己也在想:“到底要不要养鸟啊?”
后来,他自己坐在家里,看着这个鸟笼子,越看越是喜欢,越看越是缺点什么。
过了几天,鸟笼子里就出现了一只鸟。
这就是詹姆斯的鸟笼效应。
这种被别人用惯性思维的逻辑推理所误解,并且最终屈服于强大的惯性思维的事情,在生活中非常常见。
比如,你看到商场买一送一的打底衫,尽管那些并不是你喜欢的,因为占便宜的心理你买了回去。回家以后,你发现没有与之相搭配的打底裤、外套、鞋子以及包包,但你又不想把这件打底衫扔掉,所以就会买其他的配饰。
再比如说,朋友送你一个快捷灵敏的键盘,久而久之你发现自己的鼠标配不上键盘,于是你就又换了一个新鼠标。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鸟笼效应来提升自我。
比如
“
你要学习英语,你可以买一本英语书籍放在自己桌子上,这样总有一天你会拿起来看的;
如果你想要练字,可以先买一支很昂贵的笔放在自己的书桌上,你会为了不浪费而渐渐开始练字;
如果你想要学习一门乐器的话,比如吉他,你不妨先买一个吉他放在比较显眼的位置,这样时间长了,多少你都能学到点的。因为当别人让你来一段的时候,你会非常不好意思。
”
不仅如此,在感情中我们也能利用鸟笼效应来改掉男友身上的坏习惯。
就比如说文中提到的小艾,起初她的男友总是拖拖拉拉,也就是有拖延症。
听了我的建议后,小艾带着男友参加朋友的聚会,刚开始男友推脱说不去,小艾说:“我和朋友都约好了,再说亲爱的你也是个很绅士的人,是不会让我放人家鸽子的对吧。”
这样一来,男友不好推辞,只能答应小艾。在出发前,小艾让男友换上新衣服,做了个造型,看上去散发着满满的精气神。
聚会聊天的过程中,小艾的朋友时不时的夸小艾的男友穿着得体,而且还是那种很精干的样子,一看就是个干练不拖拉的人。
她的朋友还说自己的男友在家里从来不收拾自己,油光满面,而且很懒,经常拖拖拉拉的。
小艾的男友很不好意思的笑笑。小艾也笑着说:“还行吧,他平时在家里也还算勤快的。”
回家后,男友确实做出了些改变,小艾继续见机行事,不时的给男友吹耳边风说:“亲爱的,今天的事今天做完,是不是感觉第二天都神清气爽啦?不会因为有事没做,而在心里挂记着,增加心理负担对吧。”
这样,一方面在旁人面前给男友送上勤快不拖拉的鸟笼子,另一方面又在心理上给予鼓励和催促,坚持了一个月左右,小艾就让男友改掉坏习惯了。
爱情,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相互结合,是相互磨合的过程。
两个人建立亲密关系,必定会有很多不和谐,很多摩擦,相互看不顺眼也是极为寻常的。
当发现对方的坏毛病的时候,无法容忍,便开始一系列的争吵,想让对方改掉这个坏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
其实,一个人的坏习惯,是久经时间的磨砺一步步形成的,说不定对方也曾无数次告诉自己“我要改掉这个坏毛病”。但是,改掉坏习惯,是一个和已经养成的习惯相斗争的过程,再说人性都是倾向于舒服的,谁也不愿意打破自己原有的生活逻辑。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用“鸟笼效应”给对方一个强大的原动力,抵消对方的反感和抵触情绪,时时刻刻触碰他的神经,提醒对方不应该这样。
经过一定时间后,就能让对方改掉坏习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