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农业科学家群星闪烁,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农业脊梁!

农业农村部部长5月1日劳动节发表一篇文章:“我的农业科学家朋友”,突出介绍了在农业各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为保障我们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果盘子”等等付出了智慧和汗水,这些农业科学家们才是我们新时代应该追的星。

中国农业新闻网

今年全球形势不容乐观,一些国家禁止粮食出口,有人担心我国也会发生粮食危机。袁隆平在媒体发声说:中国不会出现“粮荒”,大家不要担心。稻谷、小麦库存够全国人民吃一年。米面无忧,饭碗端稳!


让全国人民吃饱饭、吃好饭,这离不开袁隆平等一大批农业科学家的贡献。


中国农业新闻网


众所周知,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全国有六成人以大米为主食。在水稻中,杂交稻占了“半壁江山”,每年种植面积超过两亿亩。如果没有杂交稻,中国的水稻是不够吃的。


中国农业新闻网

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开创了我国杂交水稻事业,帮中国人端牢了饭碗。袁隆平非常自豪:“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


中国农业新闻网

正是由于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粮食是国之重器,这个国家最高荣誉他受之无愧。


“南有袁隆平,北有徐一戎。”徐一戎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创造了北纬43度-53度水稻种植“双千”奇迹:水稻种植面积超过千万亩,平均亩产超千斤。


中国农业新闻网


经过徐一戎和无数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昔日北大荒变成名副其实的“北大仓”。现在粳稻成为人们饭碗里常见的粮食,东北大米名满天下。


中国农业新闻网


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培育的再生稻,头茬高产的甚至可以达到每亩1600斤,再生可以达到四五百斤,实现了再生稻在中国农业生产上的突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农业新闻网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为“让大家每天都能吃上白面馍”付出了40年的心血,创造了河南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首创小麦/夏玉米万亩连片亩产超吨半粮(亩产1524.74公斤)。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世纪麦翁”庄巧生通过小麦品种的培育推动了耕作制度改良,使华北平原麦区一年一熟制变成两年三熟制。


中国农业新闻网


50年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科技先锋、育种专家李登海……


农业科学家群星闪烁


蔬菜遗传育种专家——方智远


小麦专家余松烈院士


植物遗传及育种学专家刘大钧院士


作物遗传育种学家、油菜遗传育种专家傅廷栋


土壤微生物专家--陈华癸


土壤肥料植物营养专家--刘更另


植物免疫学家---李振歧教授


“中华根瘤菌”第一人 陈文新


……


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农业脊梁,是共和国最美的劳动者!


这才是我们最应该追的农业科学家之星!

- END -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