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骤降温?突然疫情下百威啤酒再陷业绩困境

budweiser

中访网财经(朱婷婷)2020年的春节虽然说并非啤酒旺季,因此该板块受到的影响也较小。即使是在目前的疫情下,对日常消费如普通乳品、肉制品、啤酒、普通零食等影响也比较小。

而根据中访网咨询相关证券分析师,据消息,预计在本次疫情下,餐饮/夜场等消费场景受抑制,预计啤酒行业一季度销量增速放缓,但是对全年影响有限。

由于与餐饮和社交密切相关,此次受影响最大的是包括白酒、葡萄酒、啤酒、软饮等饮料制造板块。啤酒上市公司的情况比白酒稍好,因为啤酒的出货旺季是第三季度而非第一季度。

受益于国内消费升级,市场对于中高端啤酒的需求增速始终高于低端啤酒,在产品结构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尤其是2013年后啤酒消费总量开始下滑时,高端啤酒仍然能保持10%以上增速,而低端啤酒需求量开始大幅下滑。

因冠状病毒疫情的突然来袭,中国多地取消了大规模的聚会活动,一些地区的小型超市关门歇业,只剩大型商超毅然坚守,消费者寥寥无几。种种不利因素困扰着百威,而这势必会直接影响其销量。但是,困扰百威的不仅是今年突发的疫情。

巴菲特曾形象地将企业的品牌、消费者黏性、销售模式创新、成本控制等核心竞争力比作护城河。

2月13日,百威亚太发布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经审核业绩及派发末期股息的建议。

预期年度业绩及建议派发末期股息(如有)的公告将于2020年2月27日(星期四)上午七时正或前后发布。

1980年后百威推出多个淡啤产品,并大力发展Budweiser、Michelob等高端和超高端品牌,从而快速提升产品结构。在后面的20年时间里,又推出了超20个产品品牌,共形成8大系列,39个品牌。

由于啤酒工厂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百威在80年代后不断关停合并工厂,而且新建百万吨以上级别的大型工厂。百威通过规模优势保证工厂单位成本较低,从而成功抢占其他企业份额。

业绩变脸,千亿市值蒸发

2019年,百威顶着“亚洲最大啤酒公司”的头衔成功在港股上市,在啤酒界呼风唤雨的百威,接触资本市场仅半年,却接连受挫。

在不得不下调发行价、削减募资额登陆港股后,百威亚太的市值高峰很快过去,股价在2019年最后一天跌破发行价。股价跌得最狠时,总市值较最高点跌去千亿港元,接近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珠江啤酒3家的市值总和。

千亿市值蒸发的背后,是百威啤酒的高端困境:提价难,业绩难以看见增长空间;引以为豪的高端市场,又面临华润啤酒、青岛啤酒、嘉士伯等诸多友商的冲击。

百威危机四伏。

百威自1975年以来便开始增强广告费用率投入,针对不同的消费群设计不同的营销策略。百威的广告费用率从1975年的2.6%提升至1986年峰值8.0%。

百威通过惩罚不跟进提价的企业,保证行业价格竞争趋缓。例如1988和1995年Miller和Coors拟通过增强主流产品折扣来抢占份额,但百威对此进行了惩罚降价警告而避免了价格战的发生。

2019年10月25日,百威亚太发布上市以来的首份财报,第三季度收入18.22亿美元,同比下滑4.71%;净利润2.51亿美元,同比下滑23.48%;总销量27.53亿公升,同比下滑6.58%。

据财报显示,2019年1-9月 ,百威亚太实现收入53.44亿美元,同比下降1.46%,内生增长3.1%;但净利润同比下滑5.12%,为8.53亿美元;总销量同比下滑2.53%,为77.75亿公升。

投资者的失望情绪反映在股价上,发布财报当天开盘后,百威亚太股价一路走低,盘中一度跌逾5%。

而百威亚太将自身将业绩下滑原因归咎于中国夜生活表现疲软、韩国市场行业竞争环境严峻。

近几年,啤酒行业成本上涨,酒企压力加大,纷纷选择涨价以冲抵销量下滑对收入的负面影响。但对于在高端市场占据优势地位的百威亚太而言,可能已经没有太大提价空间。

欧睿数据显示,2003-2018年,中国啤酒销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2013年达到505.77亿顶峰后,呈波动下降趋势,2018年下降至456.73亿升。

2018年3月,百威啤酒已将批价由57元/件提至85元/件,涨幅近50%。而燕京啤酒、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等国内啤酒厂商,涨幅都在5%-15%之间。

中国市场情况不容乐观。从整体趋势来看,国内市场对啤酒的需求在减弱。

除了啤酒业巨头,餐饮业巨子也要来高端啤酒领域走一遭。海底捞、味千拉面等先后宣布在自家门店提供精酿啤酒。据了解,海底捞2019年啤酒销售额或达4.32亿元,其规模和小型啤酒公司几乎相当。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