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是藏在历史背后文明的脉络。
读懂一座城,就需要找到这座城的匠心。
碧桂园浙东区域携手中共台州市委宣传部等共同推出的“匠心在台州”第一季破亿!
跟随碧桂园浙东区域的镜头带你探寻台州的文化根脉“匠心在台州”第一季最后两部大片来咯!
第五期 黄岩翻簧竹雕匠人 罗启松 罗文弛
走进翻簧竹雕工作室,一位80多岁的老人穿着蓝褂,带着宽厚眼镜,在一个翻簧器上慢慢雕琢,这位白发老人就是罗启松。
罗启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岩翻簧竹雕代表性传承人,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华民族艺术珍宝馆、中国扇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非遗馆等单位永久收藏。
翻簧竹雕是黄岩的传统工艺,因其雕刻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而得名。黄岩是国内最早创造翻簧竹雕的产区之一,也是国内目前保存该手工工艺流程最完整的地区之一。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冲击,翻簧竹雕这项传统手工艺却走向了下坡路,罗启松坚持了下来,担起了黄岩翻簧竹雕传承的重任,努力将它传承下去。
60余年,他以竹簧为纸,以刀为笔,成为了翻簧竹雕的守望者。在翻簧竹雕的传承道路上,罗启松不断创新,为了让翻簧竹雕更有立体感,他尝试留一点竹衣雕刻,还曾尝试用硝酸腐蚀后再雕刻。
儿子罗文弛在父亲的影响下,耳濡目染,子承父业。如今的罗文弛,不仅学父亲的技法,也学父亲的创新精神。为了让产品增加亮度,他想到了用丝绸去打磨,这样处理后的产品更像象牙雕一样,有着很自然的光润。
要想让翻簧竹雕传承下去,只靠父子俩是不够的。为此,罗启松每个周末都会去九峰古建筑的文化大院,给游人讲解翻簧竹雕,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翻簧竹雕。
艺术永无止境,传承古老民族文化,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罗文弛父子俩正在努力,让这项老手艺重新走进家家户户,走进大家的生活中。
第六期 仙居无骨花灯匠人 陈彩平
一张朴实的桌前,陈彩平手持针笔全身心投入花灯的创作,一针针叩响卡纸,制作令人惊叹的仙居无骨花灯。仙居无骨花灯比较独特,它没有铁丝、竹片、木条等骨架,是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片用针扎出千变万化的花纹图案。
陈彩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仙居花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从艺27年,完整掌握了“仙居花灯”的整套手工制作技艺,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台湾、香港以及韩国等地各类大型展览活动并获得荣誉。
陈彩平是仙居皤滩乡万竹口村人,这门技艺,师承她的婆婆。婆婆王汝兰是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艺人。1992年陈彩平嫁到婆家的时候,就被美丽多姿的无骨花灯迷住了,就开始给婆婆当下手。
做针刺无骨花灯,不但要有一定天赋,还要能耐得住寂寞。针刺无骨花灯共有制图打样、胶浆调配、灯纸制作、剪样、制作篮头等13道工序,刚开始做灯时,陈彩平的手经常被磨破、流血,她都没有放弃,一直坚持下去。
2009年,陈彩平用两个月时间,创作出高80多公分、宽50多公分的龙凤宫灯,参加县里灯展获得单灯组金奖。这是陈彩平做灯生涯的第一个大奖。一年后,陈彩平携花灯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展览,受到广泛的好评,这坚定了她从事针刺无骨花灯创作的信心。
陈彩平特别喜欢在夜里做花灯,她说夜深人静的时候,心特别能安静,在做花灯的时候,仿佛和这个古老的工艺在心灵对话。现在,她也开始做一些实用型的家庭用小花灯,希望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子,让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能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伟大在于细节”,碧桂园集团创始人、董事会主席杨国强说,“房地产不是飘在天上,而是落在地上的东西。我们跟千家万户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容不得一点马虎,要一步一个脚印,做好每一个细节。”
作为集团于浙江重点布局的专设区域,碧桂园浙东区域的工匠精神,是对每一个细节的不懈追求,是对产品的不断创新。
2015年起,碧桂园浙东区域抱着深耕台州的决心,在台州落子17个项目,遍布椒江、黄岩、路桥等多个县市区,从定位到醇熟的配套再到品质,不断升级和优化,只为给台州市民一个舒适的人居体验,让居家有温度,生活更美好。
碧桂园浙东区域此次推出“匠心在台州”系列大片,也希望展示台州从古传承至今的多彩技艺,展现台州人民追梦筑梦圆梦的精神内涵,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台州古老文化技艺,传承台州匠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