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有一年曾陪日本朋友去北京小住,几人同租了一家四合院。有一位阿姨负责打扫卫生和做早餐,闲下来时她喜欢坐在葡萄藤下和我聊天。这位阿姨对工作很是尽心尽力,客人要是走进厨房,她总会跟着进去问需要什么;客人要是在客厅里听音乐,她也总会从窗口张望,生怕有事唤她时她没听到……但客人们好像并不领情,误解成阿姨在监视自己,有的甚至给房主打电话告状。“我一心一意,却换来这种结果,外国人的心都不知道是不是肉长的。”说这话时,阿姨委屈得直掉眼泪。
阿姨的感受,恐怕大多旅日华人都深有体会。起初,遇到略微友善的日本人,我们就欢天喜地,并且诚心诚意地迎上去,今天送饺子,明天上门找人聊天,时不时地还要挂个电话……适得其反的是,那些原先友善的日本朋友逐渐开始疏远甚至躲避自己,于是,大家心里都充满了委屈,认为日本人冷血,漠视他人……大家却极少内省或考虑到:中国式的热情有时会给日本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无微不至也有可能造成恐惧和不安。
来日本的三年里,我一直没有找到一位诚心真意的日本朋友。第四个年头,由于工作关系,我与一位懂中文、喜欢中国文化的女孩夕子交上了朋友。在一次茶余饭后,她无意中与我聊起了一段往事:“以前我和一位北京的女孩很要好,她一星期至少有三天要和我黏在一起,就算不见面,她也会打电话给我问我上哪里去了。说实话,当时我反感极了,开始有意冷落她。那一年春天,东京病毒性感冒流行,我也被传染了,这位北京女孩就做了稀粥和水饺送上门来,不知为什么,那时我心里特别烦她,就连门也没有给她开。躺在床上的我,听到她在门外哭,脑里只想着她快一些消失才好。”
“后来,我到中国留学了一年,看到大学里许多朋友一起上课,一起做作业,一起打饭,朋友和朋友之间没有秘密,要好得像一个人似的……每次,我看到校园里那些形影不离的背影,就会想起那个北京女孩的哭声,想来我当年是错待她了。”
夕子还说:“你晓得每个人都会有弱点,有让别人讨厌的不良习惯,这些弱点和不良习惯是很私有的,大多数人都不想让别人知道。如果两个人走得太近,弱点和不良习惯就会不由自主地暴露出来,会让对方讨厌。当年我是害怕自己被人窥视到弱点,才故意疏远她的。”
日本人对人处事总留着一定的距离,再要好的朋友之间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友人之间绝不会主动询问工资收入、私有存款、家庭私事,除了学生之外,朋友之间也很少整天黏在一起,他们把保持距离视为对对方隐私与友谊的一种尊重。
日本人之间的空间感还表现在语言上,他们说话极留余地,很少直冲冲地表达心意,总会先考虑到对方的心情和承受能力。记得有一次,一位总是数年全勤的日本同事突然一连三天都没有来上班,第四天,她出现在公司时眼睛红红的。我好心地问她:“你不要紧吧?”她笑了笑说:“对不起,这事我以后再和你解释其中原由。”第二天,我又追问她,她就显得很不高兴,硬生生地说:“请你不要问了!”后来我才知道她离了婚,用三天的时间搬了家,安排了孩子们的转学问题。她说对不起其实是不想告诉我她的不幸。
听过这样的一句话,“理想的夫妻是相交不相合的圆”,这讲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余白”空间问题,无论夫妻还是友人,其实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