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宋朝计有功《唐诗纪事》记载了一个故事:
良史为张徐州建封从事,每自吟曰:“出身三十年,发白衣犹碧。日暮倚朱门,从未污袍赤。”公因为奏章服焉。
良史,即本文中要介绍的于良史。《唐诗纪事》里的这个故事 ,很像《战国策 》里的冯谖,没事就弹着他的剑发牢骚::"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
一、于良史其人
于良史的故事不太多,但还是在《唐才子传》中占了一席之地:
良史,至德中仕为侍御史。诗体清雅,工于形似,又多警句。盖其珪璋特达,早步清朝,兴致不群,词苑增价。虽平生似昧,而篇什多传。
至德(756年七月-758年二月)是唐肃宗李亨的年号,夸了3个年度,其实不到两年。 至德二年(757)四月, 杜甫长安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看来,于良史或许还有机会和杜甫同殿为臣。
不过这个于良史的资料实在太少,从《唐诗纪事》的说法来看,他曾经是张建封手下的小小从事。于良史的那首诗和冯谖的牢骚意思差不多。
发白衣犹碧,头发都白了,还只是做一个穿着青袍的小官吏。
日暮倚朱门,从未污袍赤。用得是比兴之法,每天黄昏里倚靠着朱门,我这身青袍却从来没有染上一点红色。言外之意不言而喻。
注:网上的诗中,常有“从朱污袍赤”的写法,又有元和辛丘杜三人故事,诗中是“从来污袍赤”。根据上下文,应该为“未”。
张建封听到这首诗以后,赶紧帮他讨了一个官 :公因为奏章服焉。
杜甫晚年曾经有诗《别张十三建封》,其中说张建封“乃吾故人子”。张建封在贞元四年(788年)授徐泗节度使管理徐州 。
历史上的事情搞不太清楚,757年左右于良史就做到了侍御史,到788年以后,又到张建封的徐州担任一个小小的从事。
张建封有个儿子张愔,做到官至武宁军节度使、工部尚书,他有一个爱姬叫关盼盼。张愔死后,关盼盼独居燕子楼十余年。多事的白居易写了三首《燕子楼》,传说关盼盼因此而“旬日不食而卒”。
于良史的故事实在不多,老街东拉西扯地把白居易都写了进来。龙门阵暂时打住,下面看看于良史的几首代表作
二、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春山夜月》
《春山夜月》是于良史的代表作品,读这首《春山夜月》有几处细节要注意。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玩,是仄声; 忘,是平声
玩,在古韵中是仄声不是平声;忘,是多音同义字,在这里是平声。所以赏玩夜忘归,句式是:仄仄仄平平。
第一句是因:春山多胜事;第二句是果:赏玩夜忘归。
后面的几句都是解释这个因,春山究竟都多少胜事呢?
2、掬水月在手 是大拗句
掬水月在手, 仄仄仄仄仄,这是“仄仄平平仄”的拗体变格,五连仄是大拗句,必须救拗。弄花香满衣。仄平平仄平。香,字平声,本月救孤平,对句救大拗。
这一联是本诗的警句,也是于良史流传最广的诗句。(宋)魏庆之的《诗人玉屑》在“眼用拗字”一段中专门写到了这句: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于良史《春山》。
3、远近对芳菲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远近对芳菲,虚实相对。注意古人的格律诗中间二联的话,会发现有很多不太工整的“宽对”,例如杜甫诗云:王侯第宅皆新主 ,文武衣冠异昔时。
无,对:惜,古诗中的对仗,常常见到有、无当作动词使用。
4、南望鸣钟处 楼台深翠微 望
望和忘一样,都是多音同义字,既可以当做平声也可以当作仄声。在这里被当做仄声使用。
5、章法
这首诗前两句破题,春山、夜,都写到了,地点和时间,顺便把月在第三句点了出来。
后面都是为了解释第一句:多胜事。颔联写景中,水月接夜、花香接春(嗅觉)、环环相扣;
颈联宕开一笔,抒情议论。兴来无远近,颔联写近景,尾联写远景,颈联是上下的关节之处。
尾联又回来继续写景,鸣钟写到了听觉,翠微就是山色,楼台被春山所环抱。颔联和颈联的景物,也是颈联所表达的不忍心离去的原因。
6、句法
赏玩夜忘归,夜不是主语,是时间状语,在夜里赏玩时,(我)忘记了归去,省略了真正的主语:我。
这种句法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不会注意其妙处,但是自己在作诗的时候,恐怕不太敢如此使用。因此说学诗一定要多读和多练。
弄花香满衣,颔联的两句也是五言诗中的复杂句法,动宾结构+主谓宾结构。
三、词语的颠倒用法
于良史另一首五律也很受后人赞许,胡应麟在《诗薮》说:
于良史《冬日野望》、李益《别内弟》,文皆中唐,妙境往往有不减盛唐者。
于良史《冬日野望寄李赞府》:
地际朝阳满,天边宿雾收。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
北阙驰心极,南图尚旅游。登临思不已,何处得销愁 。
李益的《别内弟》不清楚是哪一首,不知道是不是《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经过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大伤元气,中唐诗人缺少了盛唐人对于国家命运的自信,不过这两首诗中还有盛唐诗的境界,诗中采用宏大的意象:地际、天边、沧海、暮天、风兼残雪、河带断冰等。
于良史《冬日野望寄李赞府》第六句“南图尚旅游”,用了一个典故,出自《庄子集释〈内篇·逍遥游〉》:
《庄子集释》卷一上〈内篇·逍遥游〉~2~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 我决起而飞......
文章中写到鲲鹏打算飞往南方的大海:图南。这个典故在这里写作:南图(南图尚旅游)。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上联用到了:北阙(北阙驰心极)。
平时我们作诗的时候,为了凑韵或者对仗,把一个词生生的颠倒来用是不妥的,例如冲锋不能写成锋冲。
图南写作南图,不是于良史的发明,至少初唐的骆宾王就这样用过:南图终铩翮,北上遽催辕。后来盛唐时,杜甫也用过:南图回羽翮,北极捧星辰。高适也用过:南图适不就,东走岂吾心。
可见,这已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用法了。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看一看古人有没有这种用法,如果有,则可以用,如果没有,尽量避免。
结束语
于良史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存在感非常低,传世的作品也极少。不过对于诗人来说,有几个关于诗的小故事和几首诗传世,还是非常幸运的。至少还能让大家记住这个名字。这算是诗人的一种福利吧。
结束时,依惯例作五律一首,《春日雨后登崂山》
春风一夜雨,幽谷满芳菲。绕涧垂惊瀑,寻香入翠微。
鸟声深竹径,日影老松衣。云舸浮东海,峰高屡忘归。
@老街味道
10分钟看明白 创作格律诗不可不知的四种基本规则
观唐习律36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比白居易好在哪里?
古诗词创作最忌讳的是什么 有些诗病如果犯了 表示您还没有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