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如果南极下的是“红雪”,而且这雪还有一股“西瓜味”呢?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不久前,乌克兰科学家在南极沃尔纳德斯南极基站附近,就发现了一片红色的雪地,空气中还隐隐飘来一股西瓜味儿。
从科研基地向外望去,大地一片赤色,如同血染的战场。
这样的“西瓜雪”,不光是在南极,在全世界都实属罕见。
因此外网有许多不知情的网友,都在感慨“这雪太美了吧!”
然而,“西瓜雪”背后的真相一点儿都不浪漫。
经研究发现,“西瓜雪”并非神迹,一种本不该在南极大片出现的藻类—— “极地雪衣藻”是其始作俑者。
雪衣藻通常在寒冷的气候中生存,低温情况下保持“休眠”,气温升高后就会迅速繁殖、聚集。
南极“血红一片”就是气温升高后,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
高温的南极、红色的西瓜雪,不是自然的浪漫,而是自然的预警——
我们的地球,已经热量过载了。
01
现在的南极,实在是太热了
今年年初,南极的气温有史以来首次超过20度,刷新纪录。
微博@无境深蓝
高温之下,南极的冰雪开始融化,原本藏在下面的陆地,大片暴露,远看光秃秃一片。
初鹰岛(Eagle Island) 图源:Andriy Zotov
看看下面这张对比图:
仅仅相差九天,南极伊格尔岛上20%的积雪就没了踪影。
图源:vice
存在了上万年的冰川,根本躲不过阵阵热浪。
澳大利亚气候科学家2月19日称,全球变暖或导致南极冰川发生"不可逆转"的大规模融化,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图源:Ian Joughin
这些年来,南极海冰大规模融化一直在发生,而且愈演愈烈:
南极洲最脆弱的派恩岛,2012年以来每年脱落580亿吨冰。
1992-2017年,25年间,南极洲冰原有3万亿吨冰消失不见。
2019年5月,南极海冰面积达到有记录以来最小值。
比全球气温增幅高一倍的北极,暖化现象更为严峻。
随着北极气温升高,永久冻土带正快速融化,释放出大量甲烷。
西伯利亚苔原下面积聚大量甲烷
▼
湖泊正在冒着甲烷气泡
▼
图源:NASA
甲烷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无疑会进一步提升北极的温度。
据NASA预计,到2050年北极夏季可能处于无冰状态。
许多年前,没有人敢相信,银装素裹、圣洁纯净的南极和北极,积雪会融化,冰川会消失。
然而,现实却给了人类重重一击:
如果再不加以警惕和保护,南极北极冰雪消失的那天似乎已经不远了。
02
全球变暖,影响的不仅仅是南极
地球温暖化,正给海洋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的这些区域温度预计将升高近4℃。
升温4℃,乍一听或许不算什么,但对海洋而言,好比数百万年来首次迎来夏季,很多海底生物会因高温而死去。
《每日科学》报道
由于水温升高,作为地球上最长最大的珊瑚礁群——澳大利亚大堡礁已有一半珊瑚死亡。
图源:The New York Times
之前的大堡礁是这样的:
绚丽斑斓,哪个角度看都像梵高笔下艳丽的油画。
图源:Getty Images
现在的大堡礁是这样的:
目之所及,是望不见头的嶙峋白骨。
图源:CLIMATE COUNCIL
海水升温也会让某些藻类兴盛。
香港海面曾出现过一片美丽的蓝色荧光海,暗夜下海面散发出飘渺的蓝光,宛如仙境,引得人们竞相观赏。
香港海域夜光藻
但你知道它们白天是什么样子的吗?
——就像一片让人作呕的铁浮在海水表面。
海水温度升高、富营养化加重,导致“夜光藻”在海中大量繁殖,才出现了“夜光海滩”。
大海变得如梦如幻,其实是因为它“脏”了。
过去 150 年间,海洋吸收了人类所排放的90%的热量,1990年开始,相当于每秒有3颗广岛原子弹在海底爆炸。
如今种种迹象表明,海洋早已不堪重负。
03
它们什么都没有做,却被判了死刑
海水温度升高、冰雪消融,受影响最大的就是以海洋为生的动物。
冰原霸主北极熊就是其中之一。
还记得那条新闻吗?
一个至少有52头的北极熊族群“入侵”俄罗斯某北方小镇。
图源:华盛顿邮报
它们实在太饿了,不得不在人类的垃圾桶翻找食物……
图源:华盛顿邮报
冰川融化、食物稀缺,让北极熊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一只北极熊正努力从一块浮冰跳向另一块浮冰,然而浮冰面积越来越小,它很可能坚持不到遇见冰原那一刻……
图源:National Geographic
一头雄性北极熊杀死了自己的孩子,环保人士指出,“杀婴”行为很可能和北极熊过于饥饿,脂肪储备不足相关。
图源:CBC
北极熊必须站在冰面上狩猎,然而气候变暖导致冰层迟迟不冰冻,它们不得不在陆地上长时间生存。
脂肪在等待中不断消耗又无法捕食,导致北极熊“食子”行为频频发生。
连冰原霸主都艰难求生,其它动物要面临的生存考验可想而知。
因为没有浮冰可以休息,3.5万只海象密密麻麻挤在狭小的阿拉斯加海岸,许多幼崽被活活挤死。
图源:镜报
骄阳下,企鹅正站在裸露的河滩,不知所措。
它们记忆中的大片冰川,早已融化不知踪影。
由于海水温度升高,过去40年南极某些海域,磷虾减少了80%。
越来越少的食物,越来越少的栖息地都让企鹅面临巨大的生存考验。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今年一月份,就有一项科学调查指出,上万只帽带企鹅从南极北部的象岛消失了。
图源:美国国家地理
2019年,科学家宣布生活在澳大利亚大堡礁附近的珊瑚裸尾鼠灭绝。
它是地球上首个因气候变化灭绝的哺乳动物,但远不是最后一个。
当人类自己享受着凉爽的空调房、开着车在城市穿梭时,地球的某个角落正有一群无辜的动物正以生命代价,为人类买单。
它们什么都没有做,却被叛了死刑。
地球温暖化如同一位面带微笑的死神,现在是动物,那么下一个会轮到谁?
04
人人自危的时代,即将到来
很多人已经注意到了:
近年来,世界各地夏季气温持续刷新,位于中东的巴基斯坦一度突破50度;
2018年,高温导致丹麦农田枯黄一片;
由于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美国北部小镇基瓦利纳预计5年内将被完全淹没;
假如海平面上升50米,大半个中国将不复存在;
海平面上升50米动态图
……
当地球成为火海,当海洋不再是生命的摇篮,人类果真能独善其身吗?
答案已不必多说。
更可怕的是,全球变暖导致世界各地的冰川不断缩小,极可能释放出冰封数万乃至数十万年的病毒。
俄亥俄州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冰核样本中发现古老病毒存在证据,其中28种是新病毒。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我们离那个人人自危的时代,不过一步之遥。
在自然的怒火面前,人类从未拥有豁免权,一场危机75亿人的灾难正在发生。
05
数万年来,人类一直把自己当作地球上天神一般的存在。
我们打着生存和发展的名义,毁灭森林,滥杀动物,污染河流,破坏植被,连海洋也成了人类的垃圾场。
然而,所谓物极必反,一味向自然索取,结局只能是作茧自缚。对47亿岁的地球而言,人类并非不可或缺。
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展现了人类消失后,地球的变化:不过千年,钢筋水泥的城市化为乌有,车水马龙了无痕迹,被欣欣向荣的植被取代。
自然并不需要人类,是人类需要自然。
保护自然、敬畏生命,不是为了地球,是在给我们自己续命。
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周六,是由WWF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日”,倡导大家在这一天为地球熄灯一小时,关掉不必要的灯光,加入到减少气候变化的行动中。
疫情之下,这个行动有了特殊的意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再次证明人类没有想象中的无所不能,是时候收起狂妄自大,珍惜这颗唯一的星球了。
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节约用电、绿色出行,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聚沙成塔,只要去做就有意义。
人类从来不是地球的主人,我们只是穿行于此。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