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好医生”系列报道| 谢菁:为爱献血的女战士

最初见到谢菁,一般会有两个想不到:她的10次献血中8次都是捐献机采血小板,此项捐献对献血者的体能有更高的要求,体重只有47公斤的她每次都符合标准;还有一个想不到的是,如果不预先报告年龄,没有人会把她跟一个11岁孩子的母亲联系起来,她笑起来有一种灿烂天真的意味,仿佛邻家女孩。

季菁微博

(谢菁为献血者服务)

人物名片:谢菁 重庆市血液中心机采成分科副主任护师,重庆市血液中心第一批援藏业务人员,中共党员。

母亲离世深受震撼 借献血传达思念

作为重庆市血液中心机采成分科副主任护师,工作中的谢菁温暖耐心、动作灵巧,严格把握无菌操作,不断提高穿刺技术,尽量让献血者献血全程感觉适意。虽然谢菁从2003年就开始献血,但是让她可以一直坚持每年1~2次献血频率的,背后是一个关乎思念和纪念的亲情故事。

2004年秋天,她的母亲因消化道大出血入院,在抢救过程中大量使用到血液。虽然母亲最后还是离世了,谢菁目睹全过程,痛失亲人的她一边慢慢梳理伤痛,一边清晰意识到如果真的深陷危重需要血液而缺乏,那才真的是让人绝望和悲哀;血液真是无法人工制造替代物的珍稀品。后来的几年,她都会挑母亲忌日前后的日子献血,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的形式,来完成对母亲的祭奠,同时缓减一些思念之痛。经历了至亲的离世,谢菁更加坚定了献血的信念,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献血之路。“现在每年的10月20日我都会去献血,因为那天是我母亲的祭日,我想用这种方式来传达思念。”

在她的鼓励下,她身边的亲人朋友都纷纷成为固定献血者,都为自己增加了一个健康标签。谢菁老公再忙碌都要抽时间献血,目前也累积超过3000毫升!

献血已成为情感枢纽 将爱心继续传递

第一次献血是在2003年,之后二十多次的献血经历中,令谢菁印象最深刻的是2012年,那一年,她遇到了一个患有白血病只有4岁的小男孩,当时情况很紧急,“他父母特别着急,因为他们的血型都无法与小孩相配,”男孩的父母在医院异常悲恸,谢菁也湿了眼眶,庆幸的是,她的血型可以和白血病男孩相配,下班后,她立马来到采血室献血,当天晚上,小男孩就用到了血并且病情得到了很大的缓解。这件在谢菁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却得到了白血病男孩父母的无限感激,没过几天父母带着亲手制作的锦旗前来感谢这位他们生命中的恩人。“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但对方却感激不已,”谢菁淡淡微笑着告诉记者。

现阶段,谢菁主要献的是血小板,“血小板的要求比全血高,献血小板属于成分抽血,现在捐献者比较少,”她还告诉记者,自己想将血小板捐献推广出去,因为血小板有很重要的止血功能,并且间隔期短,半个月就能捐献一次。谢菁的积极献血还获得了卫生部的颁奖证书。

此外,谢菁还想消除一些大众的误区,“很多人以为医务人员可能自己都很少献血,却来号召大家献血,事实上,医务工作者献血的概率比常人高了很多,我们始终会在人民需要时站在最前面。”

更让人暖心的是,在谢菁工作的几十年里,她已和众多献血者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大家还建立了微信群,由于人数越来越多,还得另外再建新群,平时,献血者还会在群里和谢菁及其他群里的医务工作人员交流,什么时候可以来献血?需要注意什么事项?谢菁也会耐心回答献血者的问题,并会根据不同血型的库存量告诉他们献血的时间和相关情况,“我们肯定会保证临床的供血,也要确保库存不会造成浪费。”

支援西藏昌都 帮助首次完成自采供血

去年6月,谢菁作为重庆市第九批医疗援藏队专业人才,同时也是重庆市血液中心第一批援藏业务人员,参与了为期三个月的短期援藏任务。

近年来,昌都医疗水平快速发展,但因昌都市中心血站未取得《血站执业许可证》,临床血液供给常年依靠重庆市血液中心支援保障。作为共产党员,谢菁在工作中身先士卒,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任劳任怨,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从业28年以来的丰富工作经验传授给昌都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因为该站工作人员从未进行过血液采集,缺乏工作经验,谢菁针对他们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指导。

在谢菁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8月30日昌都市中心血站顺利通过了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组织的血站执业验收复审,取得《血站执业许可证》,正式具备开展采供血工作的资质。2019年9月17日,昌都市中心血站通过验收后首次开展了采血工作。谢菁带领同事们在克服了高海拔的工作环境给自己带来的不适以及设备单一的情况下,连续高强度工作16个小时。18日凌晨2:00,昌都市中心血站一片欢呼。

在谢菁的带领指导下,工作人员成功分离制备出悬浮红细胞73.5个单位、血浆7350毫升。这标志着该中心血站已经完全具备自采供血能力,结束了多年来西藏昌都市的所有用血均从重庆市血液中心空运的历史。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