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29日在海外视频网站粉丝宣告破千万,成为首个在该平台粉丝破千万的中文创作者,这一成绩赢得不少网友点赞。也正是这种口碑流量双赢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培养理性的文化消费而非疯狂的追星举动,或将更利于粉丝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网红明星营销运作高度团队化、市场化的今天,李子柒作为“粉丝经济”红利的内容生产端,其“去个人化”的思路,反而成就了视频的“个性化”的案例,对于避免个人崇拜引发的畸形粉丝文化,或许有一定参考价值。
具体来说,“去个人化”并非抽离最能够引起粉丝共鸣的情感、故事和文化内涵,而是摆脱颜值、人设等偶像惯用“吸粉”要素的深度捆绑,让粉丝聚焦于内容本身。而这与文艺创作者“用作品说话”的核心价值殊途同归。相比于“初代”网红,容貌姣好的李子柒没有主攻服饰、美妆等“传统”网红领域。她和她的团队独辟蹊径,用镜头记录她归园田居的劳作过程。比起现实耕种烹饪,视频固然有美化和包装的痕迹,但相比于李子柒穿的是什么衣服、梳的是什么发型、个人有什么情感八卦,人们更愿意关注其所打造的田园牧歌场景,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吸引和感动。
反观娱乐界,在造星公司的运作下,越来越多的影视音乐创作,早已跳脱传统的文艺创作消费范畴,而是连明星同代言产品,强调商品属性。粉丝动辄几十甚至几百张购买的消费行为,甚至出现“喜爱必须购买”的“消费绑架”,引发非议。殊不知,一旦文化消费挂钩的不再是其艺术创作作品,而是艺人本身,就会让市场调节作用失衡。
上一代玉女歌手孟庭苇曾说,“我希望人们记住我的歌声,忘记孟庭苇的名字”。到了李子柒这一代,我们希望听到的或许是,希望人们记住李子柒这个名字代表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态度,哪怕是几道美食勾起的童年记忆,而不必记得那个女孩究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