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湾经济崛起的几种主流解释

摘要:对于“台湾经济崛起”这一结论,无论是政商界亦或是学术界,都无异议。但促其迅速崛起的原因,却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且看法颇为歧义,自七十年代以来,主要理论观点有:“日治遗产论”、“美国援助论”、“大陆精英及技术东迁论”等。

作者:政经天一楼主韩和元

从相关文献来看,自国民党于大陆统治彻底失败,而不得不退守台湾、经营台湾而始,到2000年国民党下台为止,于这50年的时间里,台湾的经济都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20世纪50-70年代出现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该时期台湾经济的年均增长率高达9.8%。80-90年代经济增长开始逐步下滑,但仍保持了一个中等速度,该时期台湾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7.3%左右。以人均GNP为例,1952年台湾人均GNP只有区区196美元而已,到2000年时,这一数据已激增至14721美元,也就是说,于短短48年间,台湾的人均GNP增长了足足75倍。

正是基于这种举世瞩目的成就,1979年,台湾与香港、韩国、新加坡等被国际经济组织列入新兴工业化社会,世人则将其称之为亚洲“四小龙”,其中台湾更是这四龙之首,“台湾经济奇迹”的威名得以远扬。事实上直到经济出现拐点的2000年之前,台湾一直被国际社会视为发展中经济体的楷模。

对于“台湾经济崛起”这一结论,无论是政商界亦或是学术界,都无异议。但促其迅速崛起的原因,却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且看法颇为歧义,自七十年代以来,主要理论观点有:“日治遗产论”、“美国援助论”、“大陆精英及技术东迁论”等。

日治遗产论

持有“日治遗产论”的代表学者有钟安西和吴聪敏等。钟安西从教育角度着手,对日据时期台湾的教育及对战后台湾的影响做了系统的研究,所得的结论是:“50年来,日本政府在台湾实行殖民教育,其有些用心是可鄙的,应予揭露和摈弃,但在教育建设上有值得借鉴之处,他们在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上有若干建树,但在大专教育上则乏善可陈。台湾光复后,我国政府对之进行了一番去芜存精工作,在此基础上,重新建立一套新的制度,为尔后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钟安西持有相近观点的是来自台湾大学的吴聪敏,在其《台湾经济发展史》一文里,吴聪敏肯定了日本人在基础建设、产权制度的建立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方面所为台湾做出的贡献。譬如在基础建设方面,“1895年之前,台湾南北之间几乎没有道路。地区之间的交通不便,使商品的运费昂贵,构成严重的贸易障碍……1895年,日本军队初抵台湾,即立刻开始修筑道路。连接基隆与高雄的南北纵贯铁路,由总督府规画,1899年动工,1907年完成,其后逐渐扩张成全岛的铁路网纵贯铁路完成之后,台湾出口商品由铁路运至南部的高雄港,或北部的基隆港,再由大船转运。”除铁路的建设之外,日本人还大力兴修水利,最重要的项目当属嘉南大圳。嘉南大圳于1920开始兴建,1930年完工。1920年时台南州的总耕地面积中水田所占比例为35%,大圳完工之后,1937年水田面积比例上升至70%。又如在产权制度建设方面,“清国统治时期,台湾的农地有所谓的‘一田两主’的制度,其中,大租户负责向政府缴交田租,其权利是征收大租,但不能处分土地。小租户可出卖或出租土地,缴纳大租是其义务。因为土地所有权分散,土地的位置与面积大小并无精确调查,再加上隐田甚多,这使得政府征税与产权保障都困难重重。1898–1904年之间,台湾总督府……强制取消大租权,以小租户为土地所有权人及课税对象。此项土地改革使土地产权明确。”作为土地改革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日本人在各地还广设农会,以此来推广农业技术。此外,日本在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贡献,“1895年之前,台湾各地区之度量衡制度并不统一,使用的钱币也不尽相同。总督府于1899年设立台湾银行,统一各地区之货币,并开始发行纸币;同时也将度量衡标准化。”得益于这些政策,“于1905–1940年间,台湾平均每人GDP成长率略高于2.9%。”反观内地,1914-1931年之间,平均每人GDP成长率仅为0.33%。在吴聪敏看来,这些决策不仅大幅提升了台湾人的经济福利,还因而奠立了台湾经济发展的基础。

美国援助论

与钟安西不同的是,吴聪敏不仅是“日治遗产论”阵营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美国援助论”阵营的健将。在同一篇论文里,他指出“1951-65年之间,美国经济援助台湾的金额合计14.65亿美元。”当然,美国并不是活雷锋,在韩战(即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援的目的是想以此保障美国的国防安全。正是因此,初期的美援是以维持经济稳定与支持美国安全为主。在吴聪敏看来,正是得益于这些经济援助,确保了台湾的国防安全,且因为对台湾军事支出予以了相应的补助,才缓解了台湾通货发行的压力,令物价得以稳定。随着韩战的结束,美援计划逐渐转为以台湾的经济发展为目标…..但这时的“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强调是管制,而非鼓励市场机制。美援计划的最后阶段特别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并强调尊重市场机制。此一阶段的援助计划多少改变了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思考,对于战后台湾经济体制的改变有长久的影响。”

吴冰清也持有相近的观点,在《20世纪50至8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简论》一文里。他就认为:“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美国的‘美援’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牛可也在《美援与战后台湾经济的改造》中讨论了美国因素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

大陆精英、资金及技术迁台论

而持有“大陆精英、资金及技术迁台论”的代表学者当属王作荣。在王看来,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播迁去台的两百万军民,是台湾经济崛起的主因。王在其自传《壮志未酬:王作荣自传》一书里提到,在这两百万人之中,就有大批像叶公超、俞大维、尹仲容、蒋梦麟、严家淦这样的技术官僚与技术人员。就是在这些人的领导之下,台湾“建立起了有效廉洁的行政系统,及在公民营企业中从事实际经济建设,不仅使政治社会安定下来,并进一步从事有计画的建设。”除了这批技术官僚和技术人才之外,这两百万人中还有一大批民间企业家及他们带来的大量资金。“大陆撤守时,大资本家分成几股应变。大部分留在大陆……一部分到香港,成为日后发展香港经济最主要的资金与企业人才来源,香港经济之有今日,这批人才与资金应居首功。…….同样情形也适用于台湾,撤退当时,也有相当部分企业人才与资金随老总统来到台湾,而成为当时台湾发展经济最主要民间资金与企业人才的来源……所有这些大小企业,无论以后经营是成功或失败,都对当时及以后台湾的经济发展有重大的贡献,正如外省人在香港所作之贡献一样,殆属毫无疑问。”王作荣认为正是这些企业家和资金“成为了发展台湾经济的主力”。得益于这批外省人,“在短短几年之内,造成中兴之局,为台湾建造经济奇迹,为居住在台湾的全体国人创造了富裕生活,永远脱离了贫穷。”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