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陈晓卿,带着《风味人间》回来了

陈晓卿微博陈晓卿微博陈晓卿微博

监制:北野屎之父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又一次中了陈晓卿的招。

这个让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站在食物链顶端大团结的男人,带着他的新作《风味人间 第二季》杀回来了。

陈晓卿微博陈晓卿微博

2012年的《舌尖》,掀起了一场美食纪录片的浪潮。

一时间,天南海北的美食轮番激荡着万千观众老爷的五脏六腑。

然而,真正能让我百刷不厌的,还得是陈晓卿。

还记得《风味人间》第一季中,旗鱼镖手帅炸宇宙的临空一抛。

陈晓卿微博

嫩到出水儿的新鲜碾转流向爷爷一家的肠胃。

陈晓卿微博

以及香料王国是如何一步步俘获着人类味蕾的芳心。

陈晓卿微博

你要问我怎么记这么清楚?

因为我手捧着饭碗,苦苦等了18个月,546天。

第一季9.1分,第二季开局就达到了9.5分,可见大家等得有多着急。

陈晓卿微博

《风味人间 第二季》开播不到一小时,网友就把好评冲了。

陈晓卿微博

和第一季一样,每周日更新,一礼拜一集,一共8集。

第一集 《甜蜜缥缈录》,简直就是开屏雷击。

糖,是精神刺激的重要物质。

自人类祖先从树上摘下甜果子的那一刻起,对甜味的追逐就被写进基因里。

陈晓卿微博

第一集,导演就带着我们打开了原始本能。

音乐一起,独白一出,我就知道,这还是我们的风味铁三角——作曲阿鲲,解说李立宏,总导演陈晓卿。

陈晓卿微博

50分钟的镜头包罗全世界,37道美食让人口涎四溢。

陈晓卿微博

8个世界甜食名品产地,8段关于甜的旅程。

尼泊尔-米亚格迪

野花易采,野蜜难得,其中崖蜜最难。

崖蜜,也叫岩蜜,顾名思义,是岩蜜蜂所产。这种纯野生蜂生活在悬崖峭壁上,蜂蜜猎人需要徒手上悬崖,非常困难。

看过去年奥斯卡纪录片《蜂蜜之地》的朋友,一定对崖蜜有印象。

陈晓卿微博

在尼泊尔,采蜜更加危险。

贫瘠,原始,在缺少甜味来源的土地上,泰克一族甘愿冒险。

两百米高的悬崖,一张细长的藤制绳梯,没有任何防护。

竹竿凿进岩壁,拉近身体,右脚固定刀具,左脚脚尖踩着藤梯,作为全身仅有的支撑。

危险自不必说。

陈晓卿微博陈晓卿微博

崖蜜到手,举族同庆。拿起野蜂蜜就开始大快朵颐。

陈晓卿微博

类似炸油饼的食物看着平平无奇,也因为崖蜜而变得精彩。

陈晓卿微博

可别以为他们是嘴馋,豁出命采来的蜂蜜,一家人只舍得放一勺。

毕竟崖蜜是全家主要收入来源。

在这里,蜂蜜、甜味,是贵族才能随意享用的味道。

陈晓卿微博

贵州-兴义

大量种植的甘蔗,降低了人类获取甜味的难度。

收获的季节,全村人一起忙碌。

收割,榨汁,提炼。

陈晓卿微博

粗糖,细糖,糖浆。

不同质地的糖,赋予了食物不同的品貌。

比如小时候大家都抢着吃的“拔丝”。

陈晓卿微博

还有寸金糖、萨其马、酥皮叉烧包。

马卡龙、甜慕斯,珍珠雪崩蛋糕。

陈晓卿微博

哎?我怎么又饿了。

江苏-扬州

几乎每到什么时令节日,南北方就会为了吃甜吃咸大吵一架。

只见江苏人坐在中间扇着扇子微微一笑:别吵了,吃甜咸口吧。

翡翠烧卖就是甜咸口最好的例子。

陈晓卿微博

蔬菜碎里撒入白糖,馅料加上盐和猪油,顶端撒上咸鲜火腿妆点。

最后,裹入面皮上笼上屉,出锅。

“甜中带咸,咸不压甜。”

陈晓卿微博

更绝的是千层油糕

2公斤面粉擀成面皮,铺满1公斤糖,再撒上糖渍后的猪油丁。

陈晓卿微博

蒸好后一掀盖,64层肉眼可见。

陈晓卿微博

看着屏幕内边儿的食客津津有味的嚼着油糕,我摩拳擦掌,等疫情结束,一定得去趟扬州!

陈晓卿微博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糖无处找寻,而甜无处不在。”

伊斯坦布尔,欧亚大陆的桥梁,历史上欧洲文明的中心。

陈晓卿微博

去年年末,我正巧带着父母去了趟土耳其。我发现土耳其人,是真的非常爱吃甜食。

软糖,酥糖,巧克力,甜茶,布丁,果仁饼,大街上琳琅满目的都是糕饼店,连早点铺的面包都是甜的。

陈晓卿微博

巴克拉瓦,作为甜食大军中的一员,格外醒目。

陈晓卿微博

酥皮松脆,坚果量大,混合黄油和蜜糖的香味,口感丰富。

吃着容易,制作工艺却不简单。

首先,你得把面皮擀成不超过0.1毫米的厚度。

一掀一扬,见识到什么叫吹弹可破。

陈晓卿微博

但这还只是初级。核心部分只有师父能做——熬糖。

火候、温度、酸度、比例、时间,糖浆的好坏决定巴克拉瓦的品质。

在这里,制作巴克拉瓦糖浆,如同做化学实验,充满神圣的仪式感,点滴分毫都不能出错。

陈晓卿微博

最后一步,浇丫的。

陈晓卿微博

糖浆油脂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滚烫的糖浆,唤醒刚刚烘焙好的酥皮,“酥皮浑身颤栗”,滋滋作响。

陈晓卿微博

你方唱罢我登场,镜头一转,我们来到四川青城山

那里的人们喜爱多元化的复合口味,荔枝口、鱼香味、糖醋是大厨们彰显本事的压轴大戏。

陈晓卿微博陈晓卿微博

而到了苏州,鸡头米成为当地人的心头好。六到八成熟,即将成熟之际,迎来鸡头米的高光时刻。

陈晓卿微博

在最好的时机采摘,只需简单调味,一碗清新香甜的小吃就能端上桌面。吃的,是这份儿新鲜。

陈晓卿微博

同样擅于捕捉新鲜的,还有世界上最后一支海洋民族——住在马来西亚的巴瑶族。

陈晓卿微博

海胆,是他们摄取甜味的重要来源。白棘海胆,现吃现挖,鲜甜可口,一个顶仨。

陈晓卿微博

甜味,于无形中滋养着人类的幸福。

看似平平无奇,其实暗藏玄机。

同样深藏不露的,还有美食背后的总导演——陈晓卿。

陈晓卿微博

“2019年最后一个夜晚,零下十度的北京,风味的剪辑会已经开得人困马乏。”

陈晓卿微博

2012年之后,提到美食两个字,恐怕大部分人第一个会想到陈晓卿

一个对吃研究到极致的男人,改写了美食纪录片的新纪元。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从《风味原产地》到《沸腾吧火锅》。

陈晓卿微博

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全都是他的观众,争先恐后的被他的镜头俘获。

他的拍摄,堪称是赛博科技造福老饕。

高清镜头让观众身临其境,显微摄影带来分子级视角。

陈晓卿微博

《舌尖上的中国》是我国首次用高清设备拍摄美食纪录片。

放大了食物的质感与细节,我趴在电视机前,第一次真切体会到美食近在眼前的沉浸式乐趣。

陈晓卿微博陈晓卿微博

到《风味人间》时,显微摄影和超微观摄影更让人惊喜。

比如马肉如何在零下20度冻结保鲜,每根冰渣子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陈晓卿微博

蟹肉中的蛋白质遇到酸后如何变为复合风味。

陈晓卿微博

还有犹如宇宙大爆炸的松花蛋蜕变过程实录,不知情的看官,可能还以为在看太阳的表面。

陈晓卿微博

在熟悉中感受“惊喜”,在美食中窥见“奇观”。这是陈晓卿团队作品最得意的杀手锏。

“其实一个片子好与坏,很大程度上要看它有没有作品感。”——陈晓卿

匠心的导演成就好的作品,而好作品离不开时间的打磨。

陈晓卿微博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时间的打磨。

拍摄微观摄影有多难?导演说,“半个月只能完成一个镜头。”

在有了创意之后,陈晓卿会花费半年的时间看书、调研、查资料、访亲友,尽一切努力做到最充足的准备。

陈晓卿微博

一个花椒爆壳的故事,团队去了四个地方拍摄,最终选了一个。

一个花椒爆壳的镜头,团队拍摄了好几天,还要加上天时的运气,那颗八角才能刚好在画面中心爆开。

陈晓卿微博

“做纪录片就像遇到冰山,告诉观众的只是海面上的一小部分,更大的部分都在海底,你是看不到的。”——陈晓卿

陈晓卿微博

回到《风味人间 第二季》的最后一个到访点,中国香港

隐藏于都市森林的烧猪作坊,是港人心中地道的美味。

陈晓卿微博

店主新哥为数百人烹制完大菜之后,匆忙离开,因为这一天也是他女儿高考发榜的日子。

陈晓卿微博

最后出镜的食物是苦瓜汤。

极致的苦味物质,在口腔沉淀后竟有一丝回甜发自舌根。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常常念叨的“苦尽甘来”。

陈晓卿微博

“原本让人望而却步的味道,凭借巧思、忍耐、加上一双手和一些时间,竟能使人们巧妙地抵达它的对岸。“

人生渺渺,品尝过苦后的回甘,才能知道平凡的不易。

陈导的镜头,从《舌尖》被大家熟识,一路走来,视线始终没有离开美食的本质——人。

美味的传说,其实不过是一个个人组成的故事。

陈晓卿微博陈晓卿微博

无论是一日三餐背后的辛勤劳作,还是庖厨间大师们的一展身手。

他的镜头都记录着真实不刻意的美感。

我们看到的每个故事都以一家的合影收尾,人类离不开食物,漂泊再远终要回到家庭,他们的笑容真诚的令人动容。

陈晓卿微博陈晓卿微博陈晓卿微博陈晓卿微博

云游四方,游子思乡,最难忘怀的是家乡的味道,最想吃到的,永远是家里的那道菜。

感谢那位屡屡带来赛博美食盛宴的陈晓卿,看他的视频久了,我对每一份食物都充满爱意。

设计/视觉:YAN

陈晓卿微博

干杯!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