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家——张宇

张宇琛

艺术家简介:

张宇 别署“清韵草堂”,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篆刻作品以秦汉入手,旁参明清诸家,得于王福厂、陈巨来二家家法。启功先生曾称赞:“印法博采众长,精工出色。”自2002年起为各国访华元首治印200余枚,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展览并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及收藏家收藏。2008年撰《毛泽东诗词篆刻全集》,2014年出版《张宇篆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2016年巨幅篆书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被人民大会堂收藏,2017年篆刻作品荣获中国文博会文化创意金奖,2017年为钓鱼台创作《钓鱼台国宾馆藏印》,2019年篆刻作品被青海省博物馆收藏。

篆刻有法 -- 读张宇篆刻作品

当见到张宇先生的印蜕时,脑海浮现于的第一个词“王维”,是犹如读王维的诗,摩诘之诗自然脱俗,字句清朗,没有矫饰之感却又道尽画意。他的方方印痕,刀刀利落,疏密有致,道法自然的传神让人往往忘却其后的精心排布。

有人经常用平面构成的方式来解读篆刻作品,或用西方视觉艺术的各流派与不同的篆刻风格加以联系来类比,或用当代艺术的创作动机来为篆刻艺术创作试探新思路,但都显得过于牵强和单薄。那不禁自问:篆刻究竟是什么?篆刻是曾具备使用功能的工具?篆刻是文人的雅好?篆刻是中国书画作品的一部分?篆刻是平面视觉艺术?张宇先生给了我答案:“篆刻很简单,它是篆书和镌刻结合后的产物,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刻也很复杂,它不是独立的,需要许多学科和艺术门类的支撑。”这样的阐释将篆刻的内涵和法则清晰道出,仿佛这是已存在于自然界的真理一般,无需反驳。汉字是中国的文字,书法和篆刻都是只存在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要真正欣赏篆刻,欣赏中国传统艺术,必然需要从中国文化出发,中国艺术有自己的“法”。

回望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不难发现对于传统的“法”的缺失。中国当代艺术家急于标新立异的功利之心,艺术家们在传统中国艺术的媒材和结构框架内做着大胆的实验和尝试,但不少的创作依然是借着西方现当代艺术创作之“法”来创新,这样的创新结果或在本质上毫无创新,或呈现出对西方审美标准的迎合之势,或在空有中国传统艺术之表而无中国传统艺术内在之“法”的表达中使作品向浅薄靠拢。在张宇先生的作品里我们看不到对传统艺术丝毫的反叛,他根植传统,与古为徒,在传统的法度中求突破、求渐变。他始终认为篆刻是篆书和镌刻结合后的产物,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书是书法,必定要有法。篆刻作为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有篆书文字之法,有中国书法之法,有中文文意之法,有文人审美意趣之法,有厚重的中国文化之法,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不可离其法。

当看到当代篆刻作品有很多大胆的创新尝试,例如使用更符合时代性的具有视觉张力的变体字进行创作,而完全脱离篆书本身的态势;例如将本身为二维的印痕变为具有进深的三维视感;例如模仿再现极其残破之古印形象并用当代艺术语汇过度阐释作品以卖弄观念,使其看上去更为符合当代艺术标准等。这些让人只“惊”不“喜”的创作不禁让人思考:这是篆刻吗?张宇先生的回答是:“学艺术,路要正,做艺术,用功要勤,不能想着走捷径,艺术无捷径可走!书法、绘画、篆刻,篆刻的难度最大,因为有最多的束缚,篆刻难在方寸之地表现出历史的传统渊源,难在方寸中体现出独特的个性风采,又要受到文字的严格制约,要有思想,在小天地里造大气象。”那么又问:“您的作品是否定性于现在的风格?将来是否会更激进一些、狂妄一些?”张宇先生的理解是:“篆刻家不但要有艺术家的气质与灵性,而且要有学者的修养与学识;不但要有熟练的技术手段,而且要有深刻的艺术、学术思想;篆刻家既是专家又是杂家;正因为篆刻艺术的这种特殊性、复杂性、可变性,我们有能力来寻求自己的艺术方向,但没有能力来定性自己的艺术风格。一切在变,艺术源生于自然,我的印会随着自然而改变,不会去刻意。”

赏张宇先生之印,让我对中国篆刻艺术心生向往;闻张宇先生之语,让我对年轻一代的传统中国艺术家心生感激,感激他们不忘传统艺术之法,不迷失于纷繁变化的世界,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中,坚持着那一份通过篆刻艺术传达的文化自信。曾经囿于阿瑟.丹托的“艺术终结论”,忧患于篆刻在传统之“法”中毫无突破,通过这次的交流,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就像张宇先生经常说的:“我们一直在路上,要留给时间...”

谢立仪/文

张宇篆刻作品欣赏:

张宇琛
张宇琛
张宇琛
张宇琛
张宇琛
张宇琛
张宇琛
张宇琛
张宇琛
张宇琛
张宇琛
张宇琛
张宇琛
张宇琛
张宇琛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