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体修复因其舒适、美观、咀嚼效率高、不损伤邻牙等特点,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种植体修复也存在很多失败的原因,种植体周围炎就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据最近一篇研究报道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率约为28.5%(种植体水平)。种植体周围炎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边缘炎症,属种植体周围组织病。种植体周围组织病包括种植体周围黏膜炎与种植体周围炎,前者是仅累及软组织的可逆性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而后者是前者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不仅累及软组织,还侵犯深层的牙槽骨,造成骨吸收。若种植体周围炎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持续的骨吸收和种植体-骨界面分离,最终导致种植体松动、脱落。其危险因素包括牙周炎、吸烟、糖尿病、口腔卫生不良、全身系统性疾病、角化龈宽度、IL-1基因多态性、力和种植部位等。大多数学者认为,细菌感染和种植体周围炎有密切的联系。
目前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去除龈下菌斑及沉积物,通过GBR手术能有效的解决骨吸收问题。但由于手术的创伤较大,易造成牙龈退缩,有学者提出只有在严重骨吸收以及常规治疗后牙周探诊深度仍在5mm以上的病例实施。随着口腔治疗的无创化、微创化观念的深入与非手术治疗治愈率的提升(总体治愈率约50%),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主要趋势已经走向了非手术治疗。本文就种植体周围炎非手术治疗作一综述。
1.机械治疗
机械治疗作为种植体周围炎的基础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工刮治(Grasey刮治器等)、超声系统(Vector系统等)、空气研磨(甘氨酸喷砂等)等。机械清创通过降低种植体表面粗糙度、空气研磨、超声洁治等从种植体本身和周围组织两方面进行菌斑清除。对于机械治疗是否会对种植体表面粗糙度造成影响,Persson等研究表明金属刮治器、超声设备工作尖以及喷砂颗粒在使用过程中会导致种植体表面粗糙,继而容易导致菌斑聚集和微生物膜的形成。而罗英等研究表明,在脱落种植体表面经过刮治后再进行喷砂,可以进一步降低种植体表面的菌斑和附着物,而且不会增加种植体表面粗糙度。故对于喷砂治疗是否会造成种植体表面粗糙度的改变,还需要大数据的研究来证明。
基础机械治疗的方式中,喷砂的治疗效果表现比较出色,Sahrmann等在体外模拟种植体周围炎,比较Grasey刮治器、超声、空气喷砂三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发现喷砂组菌斑去除效果最好。JhonG等研究也表明,种植体周围炎患者在经甘氨酸喷砂处理后,PD、BOP及临床附着水平等各项临床指标均有改善。SchwarzF等在对喷砂治疗种植体周围炎进行meta分析后,发现相比较其他机械治疗方法,喷砂治疗可明显改善种植体周围炎的各项指标。Renvert等在比较Er:YAG激光和空气研磨对于治疗重症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比对中,探诊深度(PD)减少分别为0.8mm与0.9mm,骨再生量在44%与47%,研究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对于重症种植体周围炎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二者疗效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但是在Persson等比较Er:YAG激光与空气研磨治疗效果的研究中发现,在治疗一个月后,空气研磨组绿脓杆菌、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厌氧葡萄球菌数量明显减少。而Er:YAG激光组耐药具核梭杆菌与具核梭杆菌的数量明显减少。两种治疗方式对探诊深度(PD)都有明显的改善,减少量分别为0.8±0.5mm和0.9±0.8mm。但6个月的疗效评估,两种治疗方式都不能有效降低细菌量,临床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故喷砂治疗的治疗效果能够肯定,但其对于长期疗效的保持,还有待提高。对于其他治疗方式,Karring等比较碳纤维刮治器和Vector超声系统的治疗效果,发现其二者的治疗效果并无明显差异。在该试验中kariing选取了11例患者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探索性研究,入选者均为种植体牙周袋大于5mm且暴露种植体螺纹者。结果显示,单纯使用碳纤维刮治器或超声波龈下洁治对种植体周的清洁是远远不够的。但目前缺少大样本和更长期的数据来为此提供支持。
Persson等研究支持上述结果,其研究在龈下刮治后30min,龈下伴放线聚集杆菌、嗜酸乳杆菌、咽峡炎链球菌、极小韦永氏球菌的数量明显减少,并且在超声设备的治疗病例中效果也是如此。但在6个月后的细菌情况却与治疗前没有差别,两种治疗方式均是如此。因此两种治疗方式均不能彻底的清楚菌斑与微生物,且治疗效果没有明显的差别。
另外,最近J.C.Wohlfahrt等人在一项63人(63枚种植体)的轻微种植体周围炎治疗的临床研究中,使用了一种壳聚糖刷(接震荡涡轮机)。经过6个月的初期治疗和3个月的二期治疗,PD和BOP均明显减少,分别从5.15mm(4.97;5.32)和1.86mm(1.78;1.93)减少到4.0mm(3.91;4.19)和0.64(0.54;0.75),为了进一步的确认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还需要一定的随机临床试验。机械治疗作为种植体周围炎的非手术治疗基础,其各种治疗方法均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单纯的机械治疗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还需结合其他治疗方式。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种植体周围炎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在临床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但药物治疗不能作为一种单独的治疗方式,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式,增强和保持疗效。
2.1化学药物
化学治疗主要包括氯己定、过氧化氢、臭氧分子(NBW3)等。对于氯己定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效果,不同的学者研究有不同的结果。Levin等人在种植体周围炎患者中进行了使用氯己定凝胶的对照实验,对照组仅辅以OHI,结果显示使用氯己定凝胶组的PD平均减少了0.48mm。王一宇等研究表明复方氯己定对种植体周围炎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斑生物膜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而Carcuac等人在动物实验中运用氯己定和生理盐水进行对照实验冲洗牙周袋,发现二者效果并无明显的差异。Lavigne等研究也支持上述结论,他们对种植体周围炎的患者采用0.12%的氯己定进行龈下冲洗,探诊深度>3mm,治疗后的临床指征和微生物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故对于氯己定的治疗效果,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及数据来支持。
2.2抗生素
牙周治疗中使用的抗生素主要包括硝基咪唑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近年来使用较为广泛的是甲硝唑与二甲胺四环素(米诺环素)。超声洁治和局部应用甲硝唑被认为是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有效措施。随着牙周缓释剂的发展,牙周袋局部应用缓释型抗生素是近年来牙周治疗的新途径。MombelliA等研究也表示,四环素缓释剂可有效改善牙周病患者的临床和微生物指标。Renvert等研究也支持上述观点,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后,BOP和PD均发生明显的改变。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作为一种新的牙周局部缓释剂,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其主要成分为盐酸米诺环素(二甲胺四环素),其抗菌谱接近四环素,能通过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和A位结合,阻止肽链延伸而对蛋白质合成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对四环素/青霉素类耐药菌,如金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产生作用。且盐酸米诺环素可以直接注入牙周袋,血药浓度在24h后达到高峰且可维持一周时间,对疗效保持有积极的作用。在刘中林等研究结果显示,加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的患者其治疗效果相对更好,同时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龈沟液IL-1β、IL-6及TNF-α等炎症指标表达水平也低于对照组,说明其对于种植体周围感染的治疗效果及炎症反应状态均有积极的改善作用。
Moreno-Drada等的研究也支持上述观点。另外,盐酸米诺环素对牙周组织再生也有一定积极作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可以抑制和破坏胶原酶活性水平,有助于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但在Persson等在一项局部用药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细菌学研究中发现,局部使用盐酸二甲胺四环素微球在短期可以有效减少致病菌。6月后约有48%的菌斑控制成功,约32%的失败病例。12月后仅有伴放线聚集杆菌数量低于初期水平,故长期疗效还有待研究。此外,有研究表明抗菌肽可以作为传统抗生素的替代品。一种以色氨酸为模版合成的抗菌短肽Pac-525,已被研究证明其对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3.激光
激光治疗是一种新型的口腔治疗技术,激光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应用和研究开始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临床医师的关注。所使用的激光主要包括Nd:YAG激光、Er:YAG激光、Er,Cr:YSGG激光(水激光)、Diode(二极管激光)、CO2激光等。
3.1Er:YAG激光
Er:YAG激光的波长与水和羟基的波长相近,三者对红外线的吸收峰值也相近,激光照射处的水分子可以充分吸收能量,被照射的局部区域不会因为温度过高而灼伤组织,同时携带能量的水分子由于内部压力过高,会产生微爆破,从而有效的去除和切割口腔软硬组织。Hauser-Gerspach等通过在钛片建立口腔内细菌污染的模型,研究发现Er:YAG激光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对于Er:YAG激光的治疗效果,Yoshino等报道过2例种植体周围炎患者在常规治疗后,以Er:YAG激光竖直照射、横向照射、以及两者混合照射分别进行了骨渗透、种植体表面清创、龈沟内边缘上皮的去除后,再进行异体骨移植。经过两年的随访,CBCT显示两者术区有明显的骨再生。
Nevins等利用Er:YAG激光对种植体周围炎患者进行植骨的对照实验也发现,Er:YAG激光对于骨结合和新骨形成表现出色。但也有报道称Er:YAG激光体外照射效果不如柠檬酸辅助机械刮治种植体表面,但前者优于光动力治疗(PDT)。
3.2其他激光
Er,Cr:YSGG激光(水激光)是一种目前比较受到认可的对组织影响较小的一种激光,其在治疗过程中无热反应,避免了对牙周产生热损伤,也能加快牙周组织的愈合过程。Azzeh等将水激光应用于临床,发现对于临床指标的改善明显,并无并发症的发生。该研究还显示其疗效在治疗后短期(6个月内)显著,长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评估,同时还需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关于Diode激光,Roncati等人在Diode激光辅助非手术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5年随访中,临床检查和疗效都显示Diode激光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SchwarzF等研究发现,激光对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与传统的治疗方法并无明显区别。故其具体的疗效分析还需要更多研究来支持。
光动力疗法(PDT)也是近些年应用和研究的热点。光动力疗法(PDT)是借助光敏剂在光照射下释放出游离氧或自由基,杀灭组织内的细菌,是一种能够选择性杀伤细菌,并且对周围组织不造成破坏的治疗方法。低能量的PDT可以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获得更可靠的灭菌效果,同时不会产生耐药性,可以放心应用于临床。其中aPDT(抗菌光动力疗法)在牙周炎的治疗中运用越来越广泛,不少的学者和医师将其引用到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当中,但其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光动力疗法可以作为派丽奥的替代手段。
4.总结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更多口腔治疗的新技术正在不断的涌出,对于每种治疗方式,都需要用大量的研究和数据来指导其使用和发挥最大的作用。非手术治疗均可减少种植体周围的PD与BOP,但其疗效取决于种植体周围的菌斑控制,因此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口腔卫生宣教(OHI)非常必要。虽然种植体周围炎治疗方式不断进步,但任何一种或几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均不能彻底治愈种植体周围炎,所以预防仍是重中之重,只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率,才能提高种植体成活率与远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