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英国一名男子遭遇了如此匪夷所思的一幕。
它最终导致包括他在内的10人,以及2只狗中毒,并火速送进了医院。
这其中,还有4位是中途前来救助的救援人员。
一天,这位叫马修斯的男子如往常待在家里打扫卫生,洗鱼缸。
为了更好地清理干净,他还特地将鱼以及珊瑚等转移到另一容器。
不光如此,他还直接将沸水倒入鱼缸内。
猛然之间,蒸汽迅速从鱼缸底部升腾起来。
他对此并没有放在心上,继续将鱼缸擦干净后就结束战斗了。
结果次日,待在一个屋檐的一家人出现了奇怪的症状。
马修斯及女友、父母、妹妹及妹妹男友统统都中招了。
紧接着,他们突然开始胸部疼痛,喘气困难等疑似中毒症状。
就连家里养的两只狗,它们也出现类似诡异的症状。
他们顿时慌了神,赶忙呼叫救援人员前来救助。
结果在救援途中,有第一批进去的4名消防队员也中毒了,被送进了医院。
而后进去的消防员都将全身裹得结结实实的,才成功将马修斯一家救出。
所幸救助及时,这10名人员才得以康复出院。
经过紧张的检查后,大家才发现是马修斯清理鱼缸时释放出了一种天然毒素。
它就是毒性剧烈却鲜少人知的的岩沙海葵毒素,也简称为海葵毒素(Palytoxin)。
它不仅能穿过人的皮肤,还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成为气体。
只要极少量就可能致人死地,也有“世界第二毒”之称。
据估测,纯度仅1克的海葵毒素就能杀死30万只小鼠和80人。
当马修斯将沸水倒进鱼缸时,它就已经开始在放毒了。
最后,负责生化工作的人员只好将屋中的鱼缸和珊瑚群移走。
而这种海葵毒素不光毒性强,它也是自然界最复杂的化学物质。
人类花了11年才搞清它的立体结构,又用了8年才首次成功实验它的全合成。
除了洗鱼缸会中毒之外,困扰我们多年的“哈夫病”事件也与它有关。
或许小龙虾背负已久的罪恶之锅就是它无情甩下的。
只是这种致命毒素的背面,却有着广泛的医学前景和用途......
哈夫病的症状: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相信一提到用毒,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起欧阳锋。
他用一丁点毒物就歼灭了鲨鱼群,江湖人称“西毒”。
而在美丽的夏威夷岛也流传着关于人、鲨鱼与毒纠缠的故事。
据说古老的村民不愿相信所谓的鲨鱼神灵,就都被鲨鱼吃掉了。
但存活下来的人也不妥协,想方设法将鲨鱼捕杀并肢解焚烧。
为了泄愤,他们还将鲨鱼的骨灰晒在了哈纳镇附近的一个湖泊里。
不料,湖泊中便长出了一种美丽神秘的哈纳海藻,能释放毒素致人死地。
这一听就是精心杜撰的传说,但海葵毒素也正是因它被世人发现。
因为在1961年,两位学者循着这个故事找到了该湖泊。
在那里,他们惊喜地发现了会释放毒素的生物。
只不过,它们并不是海藻,而是新一类纽扣珊瑚群。
根据其轴的对称,珊瑚群被分为八放珊瑚亚纲与六放珊瑚亚纲两大类。
而这种珊瑚群属于六放珊瑚亚纲的一种。该亚纲由三个目所组成 , 包括海葵目、群体海葵目 ( Zoanthidea) 、角海葵目 ( Ceriantharia) 。
虽说它们看起来像是柔弱无害的鲜花,但实际上却是靠摄取水中的动物为生的食肉动物。
同时它们的触手和身体上, 含有大量的刺细胞。刺细胞内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
当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时,刺细胞就会释放某种化学物质,用于捕获猎物和防御敌害。
没错,那鲜艳动人的触手就是可怕的美丽陷阱。
与古老传说类似地,这类珊瑚群会分泌某种毒素,以此毒杀其他动物。
它常常生长在海滨岩石上或是吸附在甲壳类生物的壳上。
人类偏爱它们明艳美丽的外表,却不知道背后藏着毒素。
甚至有些人会抱着好奇的心态误食或接触其触手。
当然下场是很惨烈的。这样做的后果会使人暴毙身亡。
这还不算什么,最可怕的是它还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成为气体。
这样一来,只要通过空气吸入几口,人类也会中招倒下了。
事实上,开头提到的整个家庭受海葵毒素影响的事件并非首例。
同年,澳大利亚南部阿丁格海滩的2名成年人和5个儿童被送往医院。
原因也是他们吸入了家中水族箱里珊瑚所释放出来的海葵毒素。
所幸,这些吸入海葵毒素的事例中并没造成人员死亡。
严重的就是有人因此落下了终生哮喘。
虽说不立即使人暴毙,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对该毒素掉以轻心。
研究发现,海葵毒素是已知结构的非肽类天然生物毒素中毒性最强的。
其毒性不但比神经性毒剂沙林高,甚至比河豚毒素或石房蛤毒素也大数十倍。
因此,它也是已知毒性最强烈的海洋生物毒素之一。
一直以来,它在人体的中毒机制并不明确。
但已有案例表明,其中毒症状包括麻痹,并伴有眩晕、全身无力、肌痛以及横纹肌溶解等。
更重要的是,海葵毒素不光只存在珊瑚中,它还潜伏在我们食用的水产品中。
似乎洗鱼缸中毒离“不养鱼”的人还远着,但流传已久的哈夫病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在我国,这种可怕的疾病被广为人知,还是因为2010年南京龙虾门事件。
当时,先后有23名南京市民突然出现全身酸痛、腹痛难忍等症状。
他们所尿出的尿液呈酱油色或红葡萄酒色尿,看起来极为恐怖。
送往医院被确诊为是一种特殊的横纹肌溶解症,又称为哈夫病。
患者的共同点都是24小时内食用过龙虾。
一经媒体曝光后,人们先是将凶手锁定在了“洗虾粉”上。
但官方调查的结果却令人十分意外,该病来自于小龙虾本身,并非人为造成的。
也就是说,就算小龙虾的养殖、运输以及烹饪过程都合规,它仍是有风险的。
一时之间,龙虾致命的谣言四起,人们纷纷谈虾色变,拒绝食用。
就算后来相关部门一再声明小龙虾和哈夫病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但这似乎没多大效果,每年都有龙虾致死的传言流传开来。
实际上,哈夫病并不是由某种特定鱼类导致的。
它是一种可由多种水产品引起的急性食源性疾病。
它于1924年被首次报道,当时位于波罗的海的德国城市柯尼斯堡(现称加里宁格勒,属俄罗斯)的哈夫港渔民中出现了一种怪病。
与南京市民类似地,患者突然出现肌肉疼痛、无力、尿呈咖啡色等症状。
在医学上,它又被称为是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在“龙虾门”之前,挤伤、压伤,运动损伤等是横纹肌溶解症的重要病因。
为了更好地分辨,我们记住哈夫病是在食用鱼类产品24小时以内发生的横纹肌溶解症。
注:这种病征是指一系列影响横纹肌细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应的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的横纹肌损伤,细胞膜完整性改变,细胞内容物漏出,多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及代谢紊乱。
过去数十年来近千人受到波及。像瑞典、苏联、美国、巴西、德国、苏联等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病例。
可人类却一直尚未找到哈夫病致病因素,只知道与摄入水产品有关。
除了小龙虾外,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鱼类、虾类都可能引起哈夫病。
比如我们平常喜欢食用的淡水鳕鱼、鳗鱼、狗鱼、小龙虾等等都有致病记录。
为了摸清幕后的真相,研究员曾进行了不明成分的毒理学测试。
用三种不同的溶剂从生鱼和熟鱼提取出未知成分。
之后将提取物投喂给老鼠,并注射进其腹腔内。
结果很反常的是,熟鱼的提取物反倒令老鼠出现了肌肉损伤和酱油尿等症状。
一般而言,大多数病原体会存在生的鱼类中,在高温后会被消除。
因此,科学家才确定引起哈夫病的是一种可溶于非极性脂类的未知毒素。
该毒素在高温下依然稳定,烹调无法使之消除。
根据资料表明,最符合条件的“嫌犯”是海鱼体内的海葵毒素(palytoxin)。
因为它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成为气体。虽说海葵毒素作用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但它目前对哈夫病最合理的猜测了。
与此同时,海葵毒素的医学研究价值十分广泛。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海葵毒素在增强心肌收缩的同时,对心率、血压并无明显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海葵毒素的蛋白,对设计、开发抗心血管病药物具有积极意义。
这也意味着海葵毒素用于新药的发现和研发,有着非常好的前景。
除了它的美貌以外,这也是一份大自然的馈赠。
但其毒素的构造,毒理研究仍在是一大难点。
由于它的分子结构太过复杂,科学家花了整整11年的时间才揭开了它的立体构型。
人们才知道海葵毒素的结构中含有64个手性原子和7个双键。
理论上来看,它至少有超过2的71次方个立体异构体,堪称最复杂的分子结构。
何况它的分子中还有10个含氧环,涉及环上的顺反异构体,所拥有可能的立体异构体会更多。
自1986年起,美国哈佛大学的Kishi教授就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进行攻破。
他最终在1994年完成了岩沙海葵毒素的全合成。
它的全合成已被美国化学会载入近百年来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在化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对科学家来说,这种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的难度不亚于攀登珠峰。
自从它的全合成获得成功后,坊间就流传着令化学生毛骨悚然的段子:“化学老师不想和你说话,并向你扔了一个岩沙海葵毒素,并要求你写出全合成路线”。
或许在医学更为发达的未来,人们会这样调侃:
“主治医生不想放弃对你的治疗,就给你注射这世界第二毒的毒针,并且你感动到泪流满面....”
*参考资料
Palytoxin.Wikipedia.on 5 September 2018, at 21:07 (UTC).
World’s 2nd deadliest poison, in an aquarium store near you By Ed Yong | April 5, 2011
"Fish tank fumes leave 10 in hospital". BBC News. 2018-03-27.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8-04-15.
洗魚缸竟釋放「岩沙海葵毒素」英男害全家、狗、消防員中毒 | ETtoday國際 |
胡盼盼,任晓虎,何玲,吴德生,刘建军.中国小龙虾相关哈夫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8,30(01):113-119.
杨海萍,王储庆,吴建平,钟俊生,刘海林,张志勇.海葵毒素研究概述[J].水产科技情报,2015,42(01):45-49.
“哈夫病”: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游识猷 发表于科学松鼠会 201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