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是哪个心

玄奘法师在汉传佛教中可谓大名鼎鼎,他不但西行取经,还主持翻译,是四大译经家之一。同时,玄奘法师编纂的《成唯识论》,成为修学唯识的不朽著作,为法相唯识宗的创立,奠定理论根基。玄奘法师所弘扬的唯识宗,主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那此处的“心”是哪个心,“识”又是哪个识,有观点认为,心和识即六识,意识觉知心。事实是否如此?

唯心

第一、意识心属于“识蕴”,自己不能凭空创造自己。

首先,《华严经 卷一》中有言:“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这段经文在说,“心”就像一位工笔画师,笔触精妙能描画一切器世间;五蕴都从它的笔尖出生,没有一法不是由它所兴造。

何为五蕴呢?如果你读过《心经》,肯定对“照见五蕴皆空”皆空非常熟悉,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佛经中称我们生活在南瞻部洲,其中有各色人种,男女老幼,又有旁生道众生,不论水生、陆生,还是空中飞行,当然也包括其他诸道众生,都是由五蕴和合而生。五蕴中包含着“识”蕴,它是六识,也就是意识。

假如三界唯心,心是指意识心,那么矛盾就出现了:五蕴悉从生,即都从“心”中所生;而“识”蕴又是“心”。那么矛盾点就在于,识蕴在本身不存在的情况下,凭空创造了自己。由此可见,意识心不能创造出自己,更不可能创造识蕴,所以此时的“心”绝不是意识心。

唯心

第二,从因缘观推论。

佛教文化中谈因缘观,从因缘的角度来推论,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以眼识为例,眼识的产生,要藉由眼根与色尘的接触,也就是说,眼识是不能创造出眼根,也不可能创造出色尘的,道理很容易理解。同样的,眼、耳、鼻、舌、身、意识也同样是根与尘的接触,也就是说意识不能创造意根,也不能创造法尘,更不可能自己产生自己。

既然意识不能产生自己,也就是说识蕴不能创造自身,当然也就无从说自己创造五蕴。

唯心

第三,无想定的矛盾。

佛陀住世之时,古印度有所谓的六师外道,他们也修禅定,并且以色界四禅的无想天为涅槃之果。所谓无想,即外道以色界身见为常住不灭,因而灭掉自己的意识与觉知心,进入无想定的境界。这时候,也会产生矛盾,即外道已经没有意识,而五蕴都是从“心”中所生,那他们舍报时,该如何生出色界四禅天的五蕴呢?通过对佛经义理的推论,可以得出结论,意识心是无法出生三界五蕴的。

总而言之,能够出生五蕴的“心”,绝对不能包含在五蕴之中,好比如说某个人不可能是自己的父亲。也就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不是觉知心,识不是意识。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