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产业的价值,不是靠一个IPO决定的

前段时间,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气象服务平台墨迹天气IPO失败了,这件事引发了不少连锁反应。一个最明显的后果就是不禁让人们开始怀疑气象服务的商业价值,可以说中国气象服务产业在国内第一次饱受争议。靠广告和会员为主的气象服务商业化进程缓慢,是摆在整个行业面前比较明显的问题。墨迹天气IPO的失败,中国气象服务还有机会吗?答案肯定是有的。

产业之“盐”的商业价值

在国外,气象军师类的服务已经非常的普遍,比如著名天气服务公司Accu Weather已经有50年历史,被IBM收购数据业务的天气企业The Weather Company历史也超过20年。目前,英国的气象服务已经全部商业化,年产值达到2600亿美元,美国则有1600亿美元,日本100亿美元。而且如果你注意的话,不管是IBM还是英特尔,经常会在自己的广告中表示自己的新产品包括硬件芯片和软件算法在天气预报方面的全新突破,这也足以说明天气信息在国外科技企业中的分量和地位。而在中国,气象产业的规模只有6亿美元,一方面绝对份额太小,另一方面则有些摇摇欲坠,没有形成规模,增长乏力。

中国气象信息网

究其原因,之前墨迹天气创始人兼CEO金犁曾经有过一个非常精准的比喻,他说 :“我认为气象是经济发展的一把‘盐’,放多放少能影响到炒好经济这盘菜。”盐这个东西有多重要大家都知道,但盐也非常便宜,两块钱一包,能用好几个月。但自古以来贩盐又都是国家管制,私盐堪称暴利。从这个角度看,气象服务没有形成产业并不是因为不够重要,而是因为炒的菜还不够多 —— 在整个社会还有大把流程优化空间的时候,气象服务的优先级和付费就会放在后面,而一旦产业效率获得极大提升之后,换句话说就是人人都吃上饭之后,那么盐的价值才会爆发。

而在目前这个阶段,气象服务产业想靠自身服务盈利确实比较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企业主要收入依赖广告的原因。事实上,这一点在行业乃至行业以外的其他领域也不鲜见,比如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安全公司360,在安全领域投入巨大,但因为安全免费,其实并没有带来什么直接收入,因此,大部分的收入都来自于广告和游戏。而互联网三巨头BAT的主营收入除了腾讯游戏占据份额比较大,其他都是以广告为主。这在现阶段的互联网行业还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情况。

而另一方面,大家对天气产业还很不熟悉,比如有人觉得这个行业数据都来自于国家机构,并无获得门槛或者专属权力,那么其实人人可做。但事实上,全球任何一家气象服务的企业数据都是来自于国家气象部门,比如美国Accu Weather提供的气象服务就是基于海洋气象中心(Marine Weather Center)和美国国家气象局(NWS)的气象数据,而这些企业的竞争核心还是在于对气象数据的加工能力,形成的包括算法、历史气象数据、精准度、及时程度等方面的差距。所以,气象这个行业的门槛并非数据本身,而是在于算法、数据分析和经验的积累,这也是气象预测的关键和根基所在。

结合以上两点,纵观现在市场主流的天气查询App,墨迹天气、天气通、彩云天气,都仍集中在单一且基础的查询功能服务上。所以,在我看来,墨迹天气的IPO失败,其实更多原因还是行业不够成熟,导致用户乃至机构都不太了解其中的价值和潜力,单纯看营收和特征,就容易得出比较偏执的结论。

人工智能和产业互联网机遇

事实上,对于气象产业来说,和中国很多其他产业一样,一方面起步较低,另一方面则也同样具有弯道超车的机会。而这个机会一是技术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破。另一个则是产业互联网的机遇,这也被公认是下个十年互联网公司转型的关键。

在墨迹天气最近发布的8.0版本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其在技术上的重要突破的。首先在气象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上,除了UI界面做了全新升级以外,相比之前的版本8.0增加了全球任意经纬度天气信息查询、长达四十天的天气预报、基于用户生活的场景化服务等功能,无论在南极、无名海域还是无人区,只要手机能接收到信号,都可以查询到精准的天气信息,进一步加深了气象服务的深度。而40天的天气预报对于全球移动的各类商务人群、旅游爱好者可以说非常省心了,通过40天天气预报趋势让行程安排变的更科学可控,覆盖人群更广。而从短时来看,则可以按分钟进行预报,且降水雷达图走势清晰。这一长一短两个天气服务功能背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算法及大数据分析的身影。

中国气象信息网

此前,墨迹天气官方曾介绍道:为了实现更加精准的气象服务,墨迹天气一直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大量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15%。在我看来这其实才是墨迹天气能够在行业保持领先的核心关键。强大的数据积累和经验以及领先的人工智能算法,会让这个领域实质上的差距越拉越大。尽管市面上还有天气通、彩云天气、手机内置天气在内的多种天气预报的形式,看似同质化严重,但实际上背后的能力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而这种差距在用户市场可能看不出什么,即便不准用户也不会特别在意。但是在企业服务方面,就是天差地别了,气象信息可以有效的指导用户的出行、生活、以及生产尤其是运输,比如为商家规划生产、确定库存、选择物流路线提供咨询,或者为海运、航运进行指导以避免气象因素导致的灾难发生,减少损失,以及为制造业进行数据分析与整合,降低原材料与能源消耗等等,如果准确度、及时度不高的话,就没有意义了,反而会带来很大的损失。

目前中国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正进入快车道,包括腾讯在内的巨头互联网公司都在把目光转向产业互联网,用技术为传统产业升级。而在这其中,自然也孕育着巨大的气象服务机会,而且气象数据可以很好的融入到产业互联网之中,加入进企业生产决策链,充分发挥“盐”的作用,成为一个关键变量。从墨迹天气之前的官方资料中可以看出,墨迹天气在2016年就开始深入气象数据、气象咨询和气象服务的挖掘,为B端企业提供气象解决方案,是国内首家通过提供定制化气象解决方案、为企业客户提高经营效率、降低天气带来经济损失的互联网气象公司,比如大家最熟悉的外卖行业,几乎都是用的都是墨迹天气的气象服务,而最近,墨迹天气与平安、海尔、奇瑞、一汽大众也先后建立了合作,除此之外,我也是最近才了解到其实部分手机内置的天气预报服务也是由墨迹天气提供的。由此看来,国内的气象服务产业只是现在总体服务还在初期,尚未到全面爆发的阶段。

夜观天象,笑看风云

在古代,贤德大能的重要标志就是懂得夜观天象,笑看风云,比如诸葛亮借东风,就是千古佳话,放在今天其实就是天气预报了。不过比起古代的靠天吃饭,今天凭借天气预报的精准化,人们的生活自主权和自由度其实增加了许多,而且正在向着场景化的方向发展,比如墨迹天气新发布的8.0新增了出行、钓鱼、亲子、运势四大基于场景化服务的板块,开始针对人们的活动来进行相应的天气服务,尽管比较初级,场景也不多,但确实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未来生活场景。从新版本的改变可以看出,他们在气象的基础上延伸出更多的相关服务,不再满足于只做天气服务的工具类产品,预计今后会有逐渐向气象生态闭环方向发展的趋势。而从目前墨迹天气超过6.5亿用户每天都要进行6亿次以上的天气查询,也足以看出气象服务的重要性。只是在气象服务和生活场景的融合上,还有更大的技术提升空间,比如自动化的提醒和规划,就会让人感觉方便很多。

中国气象信息网

我觉得在未来,天气预报可能会变成不是那么单纯的数字通知,而是给出一个最终的解决方案,比如说,我要出门,APP给我的建议就是穿什么衣服,带伞或者墨镜之类,这里面其实就融入了天气的数据,包括温度、光照和下雨,但系统已经帮我进行了先行决策,省去了我的思考和处理。这种天气预报的无缝融入,我相信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彻底颠覆过去几十年天气预报以读取信息为主的方式。体验下来看,墨迹天气8.0的场景化提醒,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雏形,比如跨城天气提醒的功能就很符合天气信息与用户服务融入的理解。作为行业起步最早,用户最多,经验最足,技术积累也最深厚的墨迹天气对产业的理解和服务的深度上终究是行业领头羊,也是最有可能实现这个带领行业突破的先锋。

不过这种突破并不容易,还是需要更强大的行业数据积累和算法升级,这也需要更多的人投身到这个行业中来,而不要对这个行业丧失了信心,气象服务的市场爆发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对于这一点,我认为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气象数据的开放力度,政企联合打造智慧气象大数据平台。同时加大对气象核心技术攻关的扶持,提高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但最后还要加强气象人才基础和实践能力培养,这样才能真正把这个行业做大做强。

所以墨迹天气IPO的失败只是一个金融领域的尝试折戟,不能代表行业的失败,但侧面也印证了国内气象产业价值没有得到正确的解读及释放。反而,我倒觉得这个行业的未来一片光明,只是在静静等待技术的突破和市场的成熟。相信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的大发展,气象这个“经济之盐”的价值,也会早晚被大家所认知。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