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公布了国家最高奖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并为获奖人员颁奖。此次奖励大会上,金华籍工程院院士龚晓南领衔的科研团队完成的“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近几年,高楼、高铁、高速公路……我国突飞猛进的“中国建造”速度让世界赞叹,工程建设需要稳固的地基,而如何在我国大片软土区域中修建质优价廉的地基,曾是长期困扰工程界的难题。复合地基——这是龚晓南领衔的科研团队给出的答案。现在,复合地基理论与技术被应用于遍布全国的建筑工程、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市政道路、港口和机场。
据介绍,龚晓南领衔的科研团队完成的“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创建了复合地基理论体系,研发了系列高性能复合地基技术,形成了完整工程应用体系,实现了地基的快速、经济和高效处理,使我国复合地基技术始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复合地基已成为与浅基础、桩基础并列的土木工程第三种常用基础型式,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与教学的重要内容,并广泛应用于建筑、铁路、公路、机场、堆场和港航等工程建设领域。
国家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国家三大奖”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300项,还包括授予外籍科学家或外国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和分量最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浙江省共有25项科技成果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龚晓南院士1944年10月出生于金华。成绩优异的他一路求学,先后获得浙江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84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获得洪堡奖学金,前往德国Karlsruhe大学土力学与地下工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88年回国后担任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副系主任;1990年创办《地基处理》刊物;1994年担任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系主任;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被聘为华东交通大学岩土工程院士工作站领衔院士。截至2018年7月,龚晓南已培养研究生174名,其中硕士91名、博士83名。
如今已75岁的龚晓南曾在2017年受邀回乡参加金华发展大会。在本报小记者汪晓的眼里,他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院士爷爷。2017年11月25日下午,我市举行金华海内外人才总会成立仪式之前,龚院士正坐在位置上,本报小记者汪晓向其表达了采访意向,没想到龚院士看到小记者过来了,立马起身迎上,笑眯眯地弯下了腰,低下了头,并持续采访全过程……这一低头的温柔,也正好被本报记者捕捉到了,暖心画面很快在本报各个平台传开,让不少金华人动容。汪晓事后写下了一篇长长的作文: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愈宏大,愈微小”“愈优秀,愈谦逊”……走出会场后的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初冬的金华萧萧的微风中,我的心里悄悄种下一颗火热的种子:“长大后,我想成为您!”
记者:方玲珊
编辑:三石
爆料、吐槽、分享,请在微信后台留言
爆料热线:0579-82374110
商务合作:0579-8318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