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海帆
这是一部从头至尾充满着污言秽语的电影,但是,影片却并不低俗肮脏,所以,这也是部神奇的影片。
神奇的影片讲述传奇的故事,传记片《我叫多麦特》说的是一个本来和娱乐圈“八竿子打不着”的黑小伙,通过自己“永不放弃”的努力,不但成为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黑人说唱和喜剧演员,甚至引领了黑人娱乐文化的潮流,而这个古怪而又执着的底层人物一开始“对抗整个世界”的重要手段就是“低俗、低俗、再低俗”。
影片海报
对于俗和雅的关系,有人说过一句话叫“俗到极致便是雅”。从一开始,《我叫多麦特》的主角鲁迪就几乎没有说一句不带脏字的话,可这在他生活的黑人“亚文化圈”其实倒也是一种正常的语态,因为大家都这么说话。所以,一心想出人头地,但又无其他特长的鲁迪在遭到唱片被拒播放等多种打击之后,决计将这种“说脏话”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以达到他“出污泥而更污”、显示他与众不同的目的。他从一个黑人乞丐那里得到“多麦特”这个虚构人物的灵感,于是,他用“多麦特”作为人物,用污秽的语言作为要素,再用相当“无厘头”的低俗故事作为线索,开始在酒吧“驻演”,没想到因此一炮而红,关键在于,从中他发现“极致的污秽和低俗”原来才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的东西。
鲁迪在酒吧驻场表演
鲁迪全名叫鲁迪·雷·摩尔,很显然这个美国上世纪的黑人传奇巨星从小没有受到“真善美”的文化教育,因而,他的成功可能会让我们这些从小就被警示要远离低俗的人所不屑,但是,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却对影片的传主充满着敬仰和喜爱,这种理性和感性背离的情形,不由得会让人对自己已经固化的“雅俗标准”做一番审视和考量。
在“污言秽语”中影片也有不少励志的台词
通常而言,没有一个人会承认自己是个喜欢低俗的人,即使那些真正低俗肮脏的人也会坚定地认为自己比谁都高尚,这是人性所致,也更多的是强制教育的社会带来的后果。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们的全社会都看上去都非常高尚,即使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电视上还是播放着根据世界名著改编的外国电影和古典音乐,走的还是雅的路子,这虽然已经不算强制教育了,但还是没有偏离“寓教于乐”“寓美于乐”的宗旨,其目的还是“教”,教百姓要崇尚高尚和美雅,这从任何角度来说都是没错的。
可是,民间和百姓对于“俗”甚至“低俗”的需求总是那么顽强地存在着,所以,在言论环境刚刚宽松一点的80年代,伴随着高雅文艺的复兴,“黄段子”也开始流行起来,尤其是在酒桌上,从官员宴会到百姓小聚,以“黄段子”为代表的俗文化几乎覆盖社会各个层面,那时的情形颇像《我叫多麦特》中鲁迪去黑人去“采风”一样,要说俗,那真是俗不可耐,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说完听完黄段子乐不可支的人也会突然发现,自己被教育了几十年,原来还是俗人一个,即使自己从内心也真心喜欢古典音乐和世界名著。
鲁迪和他的“团队”
到了80年代中期,“黄段子”经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升华,终于由以赵本山为代表的演员以小品的形式出现在“春晚舞台”这样的大雅之堂,这可以算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满足,也是开放的一个小小的侧面。现在看来,赵本山其实基本就是“中国版的鲁迪”,只不过,鲁迪是在自由的环境中继续“一污到底”,而本山则力图在“春晚”舞台上将他的小品完成“由俗到雅”的转变,尽管在他后来的“线下”的“刘老根大舞台”上也是“一俗到底”。
鲁迪终于打动影片投资人
这就是一个基本的区别,“鲁迪们”从来就不以俗或污为耻,也从来没说着满嘴脏话,又说自己是个高尚和高雅之人,而我们的许多人却明明是个俗人,但却非但不承认,而且还把自己说得比谁都高尚,所以相比之下,我们会觉得鲁迪这样的表里如一比那些表里不一的人更真实和可爱,这可能也是《我叫多麦特》这部影片反倒给人有纯净感的原因之一。
有句考量人的话说:“看人别听他说什么,要看他干什么,行动总是比语言真实”,虽然在影片《我叫多麦特》中,鲁迪言语不雅,但是,如果观其行动其实他是个充满自信、为实现理想不顾一切的人。他的第一张“创新”之作“多麦特”唱片无人发行,他自己在街上和工作地点一张张地推销;他看电影时决定“走进那束光”,不顾自身条件不足地“土法上马”,“三顾茅庐”般地请来了好莱坞的编剧和导演帮他拍摄《多麦特》的第一部影片,在拍摄过程中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他又说服投资人追加投资,电影拍竣后无影院愿意上映,他满街拉客卖票,让人们走进影片看他这部甚至有妓女参与群演的“低俗电影”,其情形比美国电影《灾难艺术家》中角色所遇到的情况有过之而不及,他所有的行为积极向上,充满所谓的“正能量”,展现了一个小人物决心改变自己命运所做出的的抗争和努力,所以,《我叫多麦特》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励志的电影,而且这样的电影不但不“污浊”,还充满着人性的高尚。
《多麦特》影片拍到一半没钱买胶片了
所以,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叫多麦特》这样的充满着“污言秽语”的电影看到最后却越看越干净,而许多看上去从头到尾说着“漂亮话”的电影却越看越虚伪和丑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