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熬不住在家里做饭的日子了,家门口那些的‘大锅饭’能买吗?”在疫情期,【商业街探案】陆续收到了一些读者的留言,他们有个共同的焦虑:不爱做饭,外卖麻烦,就想在家门口的便利超市解决三餐,但又觉得那些“大锅饭”油汪汪、软塌塌,还怀疑它们的卫生程度。
这不怪读者,连【商业街探案】小编都有这种疑虑,于是就找了个机会,跟着便利蜂的盒饭,走了一趟它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应该说,这段经历对自己以往观念是颠覆性的,就此决定,以后不知道去哪儿吃饭时,就去便利蜂。
一个没想到:进车间像进手术室
在之前,我想象中的生产厂是这样的:
进去之后才发现是这样的:
摘菜的时候是这样的:
这些场景都和印象里的后厨相去甚远,看上去更像一个科研基地。
尤其是,进车间竟然还要换防护服,还要洗手、浸泡、吹风消毒!
洗手池上方有操作指南,先用洗手液洗手30秒,然后用刷子刷手30秒,再在消毒池中浸泡30秒,最后用消毒巾擦干。
之后,在专用通道内吹风消毒。
这流程……我一度恍惚以为是要做外科手术呢。
不是就做个菜吗?竟然这么严格。
二个没想到:做饭像做实验
便利蜂的盒饭,每周都会开发新品,新品开发出来后,经过专业组、非专业组两道试吃会,评选合格后进入生产流程,把确定下来的各种口味量化。这个过程有点像做科学实验,让人联想起医学上新药的测试。
量化的时候是这样的,更像做实验了:
之所以像个实验室,是因为他们的很多指标都是数字化,变成可控的,比如一个菜的甜度、咸度、鲜度,比如放多少克盐、多少克糖、多少克辣椒花椒,比如食材切块的长度、厚度,比如蔬菜的茄红素含量、酸度,比如加热的温度、时长等等,都是经过一次次实验后,确定出统一标准。
标准确定后,会用第一张图中那些设备进行加工后,再在流水线上精确装盒、装箱。看到下图每个人面前的厨房秤没有?放进每个饭盒的食材都经过了称重,保证每一样食材都是标准的。通过这些流程,保证每一盒饭菜都是同样的口味、重量,每一块食材都是同样大小、熟度。
三个没想到:每个门店都是独一份
便利蜂这么多门店,是不是平均配送的?有的店吃饭人多有的店少怎么办?
在仓库里,我们发现,每一个店的配货,都是按照这个店的独特需求,精确到个位数的。
图中一橘一白两个码中,包含着门店当天的所有需求:要几个面包,都什么口味?酸奶要什么品牌的?米饭要几份?通过扫这个码,就可以把一样一样货准备好,放进去,一个都不会差。
如果都精确地配好货,装货箱上面的绿灯就会变成蓝色,告诉工作人员这个店的货配齐了。
这时,它们就可以被放进等在仓库门口的冷链运货车,连夜被送往门店了。
一路上,车厢内都是恒温的,保证食品的鲜度不受损失。
深夜里,一辆辆冷链车奔跑在北京的京郊到城里之间,把刚刚准备好的食物送到店里,第二天早上你进店时,店员已经把新鲜的包子、肉串加热好,准备递到你的手里。针对不同门店的精确配货,保障了每个店的盒饭都是当天卖当天吃,不会有过多浪费,也不会放置时间太长影响鲜度。
四个没想到:卖盒饭像卖奢侈品
食品运到门店,是不是就结束了,就卖出去就好了?并不是。
如果你在便利蜂买份饭,或是买个烤串、包子、关东煮,仔细留意一下,你会发现店员进热餐区之前,有很多小动作。
首先是戴帽子、口罩、护目镜。
进去之前,还会再消毒一下手。
拿食物前,还会再戴一副一次性手套,这手套每进出热餐间一次,就会废弃一副。
看起来很繁琐,但这是规定的刚性操作流程,店员们都已经变成了下意识举动。
而且没人的时候他们会不停地做清洁,也像下意识行动一样。
可以看出,这个被他们称为“FF区”的热餐操作间,简直像奢侈品店里的镇店宝石一样,被照顾得无微不至。
我还是头一次见到这样做盒饭、卖盒饭的,完全不同于我以前对盒饭的认知。这样对待出来的盒饭,就像匠人小心翼翼捧出他的作品一样。说来惭愧,我对我自己喜欢的宝贝,都没有这么用心过。
经历了这样一圈,我现在对便利蜂的盒饭,比对我自己家饭更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