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市老街
作者|雷凡
在横市,年长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老街的。
老街位于镇上新阳路与南轩路交叉的西南角上,弯弯曲曲的街巷有三百多米长。仲春的一个下午,我驱车从栗塘返回宁乡,刚到横市镇政府门前时,心里突然冒出到老街转一圈的念头来。于是立马将车头右转,驶过一段无名路,便来到了接近老街的南轩路。
南轩路的称谓其实仅二十年左右时间,以前只是宁乡到巷子口公路横市集镇内的一个路段。
路名来源于宋代南轩夫子咏长桥诗的典故,也算是为纪念这一代大儒吧,感觉路名还是很有历史文化沉淀的。
横市旧称长桥驿,是旧时安化、涟源、娄底通往长沙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三国时东吴新阳县的县治所在地。车沿南轩路向东行约一华里后,再向南沿新阳路走几十米便到了横市老街的入口。
找个车位泊了车,我便一个人信步悠悠地逛开了。老街入口处比较开阔,有十多米宽,
解放以前这里是横市小城的东门,当年还建有城门和牌坊,小城的城墙也是从里开端。
走在街上,一目尽是些低矮的一两层房屋,屋的下部大多是用石头砌的,也有少量青砖,一部分敷上了石灰或水泥,上部则大多是土砖了。门和窗户样式不一,木门、卷闸门,玻璃窗和老式木窗户相间其中各得其所。路面不宽,四米多的样子,记忆中的路面是用鹅卵石和青石板铺成的,不知在什么时候打上了水泥,没有了以前那种古朴深幽的感觉。
街上的行人很少,稀稀落落的几个中老年人在走动,偶尔见几个婆婆佬佬坐在大门口慵懒地晒着和暖的太阳。在曲折中走了四五分钟,我便停了下来,抽出根烟,点了火,然后回顾一下刚才走过的这一段。
这一百多米的街巷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只有三家小店,一家是铁器店,一家理发店,和一家日杂店。铁器店是一间土砖的平房,看上去三十多平米,里面黑呼呼的,两个老头在摆弄些物件,墙上挂着几把锄头和菜刀之类的铁器。炼炉里没有火,应该是今天没有作业,我在门口略一停顿,拍了张照片便往前走了。
第二个引起我注意的是一家理发店,店内的全部设施仅两三张简易的桌凳和一面镜子。光线也很暗,一个干瘦的矮个子老头在给一位老者理头。
这种店估计年轻人是不会光顾的,与新修的大街上的发廊比起来简直要落后一个世纪。
另一家是杂货店,也还有些特色,门口挂着几杆老式的盘枰,室内的坛坛罐罐占了大半个屋子。这些物件我认得一些,有煮中药的瓦罐,有涂了釉面的酒器和水缸,还有些就看不出用途了。昏暗的光线下,一老头坐在柜台内向外张望着什么。抽完了一根烟,便继续往前行了。
走过几个门面,右边出现一条巷子来,巷子有点长,很窄。两排低矮的房子并列开来,中间的缝隙便成了小街。这条小街我读初中时走过多次,通向原来小城的北门,但小时候觉得没现在这么窄。两边低矮的房子比主街更加破烂,连屋顶深灰色的瓦片好多都不齐整,估计没人住,也很少有人维护了。一个人在巷内呆了几分钟,
太阳照在苍老的墙头上,墙的影子便留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看上去有些阴森。
周围也看不见其他的人走动,于是我拍了几张照片又转回了主街。
再往西行,突然右边一片开阔的院子和平房吸引了我的眼球。这片房子不是居民房,是干什么的?我在心里问自己,然后又突然间有了记忆。这应是人民公社时代的供销社了。
这个供销社当时在横市是规模最大的,商品比大队一级的社要齐全些。
记得十来岁时陪父亲送公粮,父亲用一根短扁担搁在肩上,扁担两头的绳子套在独轮车的两个扶手上,车上要载两三百斤粮食。父亲在后面小心翼翼地推,我便用一根索子在前头帮着用力拖,车轮一路发出规则的唧嘎唧嘎声,五六公里的路程,往往半天便能办完送粮的程序。送完粮,父亲手头有了些零钱,这时通常会来这里买些家里待用的物件回去,同时也会买几个大法饼和一些糖果作为我帮他拖车的犒劳。
在孩提时代有些糖果、副食品吃时是件很高兴的事,只是觉得当时的老街比现在热闹得多。
不知不觉中,老街的尽头到了。
这里是旧城的西门,从这里延伸往巷子口、安化一带的驿道有几百里,老街是这条驿通的必经之路,当年商贾往来时的热闹场景是可以遐想的。
站在西门的旧址往远眺,眼前一下开阔起来。几栋白色民居点缀在一大片黄色的菜花间,空气中散发出令人神怡的香气。几株柳树的叶子长得青葱了,鲜嫩鲜嫩的。三五个小孩在柳下的禾坪中嬉戏,“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初绿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前人杨万里的七言诗应该就是写的这个时令了。登上一处废弃的高台,眼前另是一番景象,沩江在一片葱茏的草地和金色的油菜花间静静地流向远方,河岸不远处的水云山上飘浮着一团团白色的云雾,又象是一片片薄纱,使高低起伏的山峰更添了几分灵动和无穷的诗意。
返回时走得快多了。出了街,来到泊车处,正准备上车时,突然发现车就停在一朋友胡兰桂医师开的药房前。看看天色还早,就决定进屋聊聊了。胡医师今年八十出头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十岁,他的中西医结合治病在横市很有点名气。聊的话题自然还是横市旧事和老街了,胡医师及几个在座的街坊告诉我,老街以前的房子基本是两层的木板房和青砖房,老街的存在可能近千年了。
古代的事讲不清,
但在民国时期老街也还是相当繁华的,街的东门入口附近建有文昌阁,供奉着孔孟画像,是当地读书人经常聚集的处所。
在南门巷内建有武圣庙,常有附近居民在此祭拜关老爷,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民国时期当地出了两个大人物,一个邓师长,一个是秦旅长。他们每次回乡时都是必来这里拜关老爷的,只要他们一来,庙外便站着一排排警戒的士兵,当地的街坊就远远地站着看。至于他们在关老爷前求的是什么就不清楚了,不外乎都是些升官发财、大吉大利的事吧。
昔时老街的工商业也比较发达,颇有些驰名的百年老店,
如生和南杂、寿康药号、魏太华的染坊,在方圆几十里内都是响当当的品牌。
客栈为最多,比较有名的是菊园客栈。
天南地北的客商常常在这里歇脚,里面有餐厅、客房、烟馆、棋牌室,还经常有些暗娼出入。老街靠近沩江,来往横市码头的乌棚船很多,铁冲河一线常年停泊着不少船只,老街自然也是水路客商的聚集地,若碰上不便行船的天气,在街上客栈住个三五日,也是常有的事。可惜的是1969年的一场大水,老街的客栈,尢其是那些木板房损失殆尽。
现存的房屋大都是那次水灾后重建的,限于当时的条件,质量都不咋的,好多屋子现在都成危房了。
辞别了胡医师父子,汽车行驶在平坦的宁横公路上,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能否在老街的旧址上,由当地政府按现有地理统一设计、规划下老街的外观,置入一些古建筑元素,以后居民改建房屋时都按规划图修建,将老街打造成一条主营当地土特产和小商品的商业旅游步行街。
这应当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