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产业链的科技化、数字化程度显著提升,不断增厚“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数据维度,促使供应链金融创新加速步入新阶段
作者|薛洪言 刘峥「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苏宁银行公司金融部总经理助理」
文章|《中国金融》2020年第7期
2018年以来,继C端互联网大潮之后,B端产业互联网成为行业热词。大型互联网公司纷纷加速B端转型,与实体经济各行业自发的互联网转型合流,成为助推实体经济产业升级的一股新力量,推动工业互联网时代加速到来。在此过程中,产业链的科技化、数字化程度显著提升,不断增厚“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数据维度,促使供应链金融创新加速步入新阶段。笔者将在梳理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演进逻辑的基础上,以苏宁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为例,介绍科技驱动下供应链金融行业创新的新探索、新进展,以期为金融机构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借鉴。
我们常说金融与实体经济是根与叶的关系,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也是如此。供应链金融依托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产品创新,供应链本身的发展程度则决定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边界与空间。
21世纪前10年是国内供应链金融从零起步阶段。这个阶段,供应链金融的业务特点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基于业已成熟的产业链进行产品创新,于2012年前后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的产品创新,以核心企业的信用让渡为基本出发点,基于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之间的信用差,占用核心企业授信额度为中小企业授信,把中小企业融资这一相对高风险业务转变为大企业授信这一低风险业务。
在这一阶段,基于核心企业应收账款的金融产品创新是最成熟的模式。与此同时,一些金融机构开始拓展基于存货质押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从核心企业信用走向质押物信用,进一步拓宽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范围。但是,受限于当时的物流、仓储等配套机制,这类产品创新无法完全规避“一女多嫁”的重复质押问题、质押物的安全保管问题、仓单的真实性问题等,一旦大范围普及开来,就容易出现集中性风险问题。2012年前后,钢贸、铁矿石融资领域大量出现风险便是典型标志,根本原因仍在于,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创新越过了供应链自身发展所允许的边界,出现了过度创新和脱实向虚的现象。
2012年之后,传统上基于核心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质押的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创新陷入短暂停滞,但在互联网技术的驱动下,供应链自身的发展步入快车道,为供应链金融拓展出新的空间。
广义的供应链,不仅包括供应商和制造商,还包括物流、仓储、零售商甚至顾客,如供应链专家苏尼尔·乔普拉就认为,直接或间接履行顾客需求的各方都属于供应链的范畴。在广义供应链的范畴下,变革率先发生在零售环节,B2C、B2B电商平台借助互联网崛起,驱动供应链金融创新步入2.0阶段。相比传统产业链,电商平台从销售环节切入,开辟出以销售大数据为依托的供应链金融新模式,销售数据替代应收账款成为信用审核依据,大数据风控崭露头角,大大拓宽供应链金融的边界。
与此同时,生产制造环节的供应链变革也在悄然推进中。随着工业品全面步入过剩时代,企业间竞争加剧,通过供应链管理努力降成本成为重要的突围之路,供应链管理开始大行其道,带动产业自身加速信息化转型。2018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正式收录供应链服务,将其界定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和优化,将单一分散的订单管理、采购执行、报关退税、物流管理、资金融通、数据管理、贸易商务、结算等进行一体化整合的服务,这标志着供应链的发展步入新的阶段,为供应链金融创新打开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