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句解《三国志》”系列第8篇。
董卓控制京城后,横行不法,败坏纲常,东汉王朝“迎”来了新的灾难。董卓在滥杀大臣的同时,也考虑到了要维护自身统治,在几位大臣的建议下,董卓尝试用实际行动收买人心。但董卓没有想到的是,这人心如果没买好,让他们去地方上任,反而会对自己有更大的威胁。
笔者相信,一开始那些反董诸侯们,多多少少,还有一些对大汉的忠心。
初平元年正月,桥瑁诈作三公“签发的文件”。“文件”中表示,董卓罪恶,天子蒙难,希望各路诸侯起义兵讨伐董卓。至此,诸侯们有了起兵的“正式”理由。
桥瑁的假造文件在地方上反响热烈,各路“诸侯”纷纷响应。在获得声援后,部分诸侯聚集在酸枣地区,准备举行会盟仪式。出席会盟仪式的有,张超、张邈、刘岱、孔伷、桥瑁等。
在大会上,到了宣读誓词时,各位诸侯居然没有人主动上前,好像生怕自己会“出人头地”,外成董卓的主要对手,内成萧蔷之患。在这时汉末义士臧洪主动上台,宣读誓词。不久后,大家隔空推举袁绍为盟主,所谓的讨董联合军的框架,正式形成。
我们应该知道,反董卓联合军的主要战场有三个,活动范围主要在五个地区,主要诸侯有十路左右。本文笔者将细数历史上“讨董联盟”的阵容,并且细化到每个人讨董前后状态,讨董时的官职和每个人在反董联合军负责的工作和任务。
第一阵:后将军袁术
灵帝驾崩后,袁术受到大将军何进的拉拢。中平六年何进被杀后,袁术带头诛杀宦官,火烧宫门,十常侍胁迫少帝出逃。董卓入京后,为了拉拢朝中官员,对四世三公的袁家很照顾。董卓大手一挥封袁术为后将军,但袁术对董卓极为恐惧且不肯依附,就逃出京城前往南阳地区发展。在反董卓联合军中,袁术的角色是为手下将领孙坚提供粮草,为南阳战线提供后勤保障。
第二阵:冀州牧韩馥
根据《英雄记》记载,韩馥字文节,是颍川人。他的冀州牧是董卓封的,早先为的是用来监视渤海太守袁绍。韩馥一开始坚决执行董卓的任务和方针,当他收到桥瑁的“诈书”后询问左右到底应该帮助袁绍还是董卓,获得了应该为国效力的答复。韩馥经过在一番考虑,等反董卓联盟建立起来以后,才给袁绍写信明确表示参与。在联盟中,韩馥驻扎邺城,主要为袁绍军提供粮草。换言之为河内战场提供后勤保障。
第三阵:豫州刺史孔伷
孔伷最初为名士符融所举荐,在陈留太守冯岱手下作上计吏。董卓入京后,为了拉拢士族,封孔伷为豫州刺史。根据《英雄记》记载,孔伷字公绪,是陈留人。根据张璠的《汉纪》记载,孔伷善于清谈高论,嘘枯吹生,但他并没有军事才能。在讨董联盟军中,他主要负责颍川的军务。
第四阵:兖州刺史刘岱
刘岱是汉室宗亲,也是刘繇的哥哥,所以他也是西汉刘肥的后代。刘岱先后担任侍中和兖州刺史。根据笔者推断,这个刺史有可能不是董卓授意封的。在联盟中,刘岱主要屯兵酸枣,负责酸枣“战场”的日常事务。
第五阵:河内太守王匡
王匡早年和蔡邕关系很好,再加上他为人慷慨,所以名扬天下。中平年间被何进召入朝中,在中平六年王匡接到任务去兖州招兵买马准备击杀宦官,在王匡完成任务后何进却被杀了,王匡因此回到老家避难。没多久袁绍再次提议剿灭宦官,王匡积极参加,事成之后王匡又返回家乡,结果刚歇几天就被朝廷任命为河内太守。讨董联盟时,王匡又积极参加,主要负责河内战场的军务,曾参与“河内之战”。
第六阵:渤海太守袁绍
袁绍早先给何进献了“引外兵”入朝的昏招,在何进被杀后积极投入讨伐宦官的行动。董卓入京后袁绍拒绝与其合作便逃离洛阳。在“袁绍同伙”的劝谏下,为了招揽士族,董卓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袁绍在被推举为盟主之后,自封车骑将军,屯兵河内地区,总管联盟政务并兼任河内地区军务。
第七阵:陈留太守张邈
张邈字孟卓(有可能是庶长子),他早年为人慷慨,助人为乐,被冠以“八厨”的称号,与曹操和袁绍关系都非常好。因为其影响力和学霸特性,被朝廷先后封为骑都尉和陈留太守。所以他的官职是朝廷亲封的。当时张邈手下有一支重要的武装,就是“曹操军”。袁绍成为盟主之后行为越发傲慢,张邈常常批评他。袁绍面子过不去,想让曹操杀掉张邈,但曹操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在联盟中,张邈主管酸枣地区的日常军务,曾发动“汴水之战”。
第八阵:东郡太守桥瑁
桥瑁字元伟,根据《英雄记》记载,他是桥玄同族亲戚,辈分比桥玄低一辈儿。曾经做过兖州刺史,在任上恩威并举,深得人心。灵帝末年,桥瑁因功被封为东郡太守,曾听命于何进。刚才说了,桥瑁是反董卓联盟的“发起者”,正是他的“诈书”,让反董卓联盟“合法化”。在联盟中,桥瑁主要在酸枣负责日常事务。
第九阵:山阳太守袁遗
袁遗字伯业,是袁绍的堂哥。他曾经被封为长安令。他早年被朱儁大加赞赏,也因为勤奋好学被曹操称:“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与袁伯业耳。”不久后,袁遗被朝廷封为山阳太守。在联盟中,他主要负责酸枣地区的军务。
第十阵:济北相鲍信
鲍信年少就有远大志向,为人刚毅有谋略。中平元年受何进征召当官,在何进想要除掉宦官时还曾为何进招募兵马。董卓入京后鲍信曾找到袁绍希望能击杀董卓,但袁绍并未采纳。鲍信不久后辞官归乡,招募了两万士兵和七百骑兵。在反董卓联合军成立后,鲍信以济北相的身份和他的弟弟鲍韬参与(笔者根据时间推算认为可能是董卓封的)。“入盟”之后,袁绍隔空上表推举鲍信为破虏将军。在联盟中,鲍信主要负责酸枣军务,曾与曹操一起参与“汴水之战”。
“第十一阵”:广陵郡太守张超
张超是张邈的弟弟,小标题加了引号是因为他作为一路“诸侯”只在《后汉书》记载并未在《三国志》记载。张超曾担任广陵太守(不是董卓封的),他善于征用名士,在当地很有名气。张超在受到臧洪的推荐后,加入反董卓联盟。并在联盟中主要负责酸枣的日常军务。
不算一阵(1):张杨
张杨严格来说不算一阵。他曾接到何进的任务去并州招兵买马,顺手平定了上党当地的贼寇。董卓入京后张杨就一直在上党附近飘着,一直在各县游走,一番下来有几千人马。初平元年,张杨明确表示参加“联盟”。但其性质为从属袁绍,曾和匈奴单于于夫罗屯兵漳水,后因于夫罗叛变被其抓走了,于是很难说他为一路诸侯....后来的后来,张杨接受了董卓的册封成为河内太守。
不算一阵(2):曹操
曹操在反董卓联盟中式非常活跃的一员,但我们很难说他那五千兵马是自成一路的。首先曹操被通缉且没有任何官职,而参加联盟后袁绍才封他为奋武将军。在汴水之战的种种表现来看,曹操更像依附于张邈。
不算一阵(3):孙坚
如果说反董卓联合军有三大战役,有孙坚的阳人之战,曹操等人的汴水之战与王匡的“小平津之战”(王匡这个是笔者自己称呼的,请区别东晋时期的那一场)。而战况最好的,当属孙坚这一支,因为十多阵诸侯,只有袁术手下的孙坚成功攻入洛阳。
孙坚那么厉害,不成为一方诸侯吗?在《后汉书》中,非常明确的记载着:“袁术遣将孙坚与董卓将胡轸战于阳人”,“袁术遣将孙坚攻刘表于襄阳”等。
因此,孙坚只能称之为袁术那一路的将领之一,或者是附庸于袁术。
十多路诸侯浩浩荡荡,屯兵数处,分工明确。组建好联盟,就该出兵了。在历史上联盟共有三大战场,下篇系列文章笔者将详细描述这三场载入史册的讨董大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文:正聊三国作者XXY
了解更多三国趣事,请多多关注,正聊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