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需与外贸均因疫情受到重大冲击的非常时刻,25省市发放了超115亿元的消费券,为打造国际消费城市的上海也将在5月5日启动横跨整个第二季度的大规模消费节庆活动“五五购物节”,以激活消费需求、提振地方经济、助力复工复产复市。此前,华尔街投行高盛集团称,疫情对经济的打击是金融危机四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预计2020年全球GDP增速为-3%,为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糟经济衰退。是否如此,市场还是希望能透过中国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获得一个相对准确的评估。4月23日,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邀请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斌,在线深入解读了中国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及企业的受影响程度。
深跌反弹正在发生,通讯器材类的耐用品消费增速转正
疫情暴发以来,经济增长率等宏观经济指标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这个数据是正常的甚至略好于预期。”在王涵看来,一季度有一半多的工作时间受到了影响,但GDP只下降6.8%,这说明一季度后期赶工速度还是很快的。
王涵从需求端判断,深跌反弹可能正在发生,但服务业压力较大。“从3月份的数据来看,通讯器材类的耐用品消费增速转正,换言之,前期需求抑制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汽车、石油制品、家具类的消费依旧疲软。”随着出行情况逐渐回归到正常状态,如果前期被抑制的包括汽车在内的一些耐用品的消费能够恢复,则生产端也有较大反弹空间。若政策层面上能进一步支持,相关需求得以逐渐释放,对后期的经济增长可以相对乐观一些。在生产端方面,一二月份的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很多中游原材料,包括工业类行业,都出现了库存大幅累积的情况。而最近中游行业的库存开始去化,包括水泥、钢铁等的整个库存都在下行,这是个好现象。
3月通讯器材类、中西药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的消费增速转正(图源:兴业证券)
自2010年起,由中欧三位教授——许斌、范悦安、周东生以及其研究助理所组成的研究团队,在每年的11月至12月开展线上“中国商业年度调查”,参与调查的大部分为企业高管。今年4月2-10日特别进行了“新冠疫情对在华企业商业运营影响”的季度调查,许斌介绍,本次问卷调查将21个行业归为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类,其中服务业占比约为54%。收到的1182份有效调查结果显示,从一季度疫情影响的主要来源看,“几乎全部来自于中国本土”的服务业公司样本为59%,制造业公司样本为29%;“内外影响大致相当”的制造业公司样本为28%。“我们的调查结论表明,第一季度的影响主要来自中国本土,对服务业的影响尤其巨大,而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在制造业已有显现。”许斌表示,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供应链的网络中心,中国制造业对许多全球价值链至关重要,尤其是那些与精密仪器、机械、汽车和通讯设备有关的价值链。中国在这些领域的供应出现任何重大中断,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世界其他地区的生产者。2月初新冠病毒疫情的扩散已经给全球制造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第一季度的影响主要来自中国本土,对服务业的影响尤其巨大(图源:中欧商学院)
除亚洲外,全球主要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强度均不及往常的15%
“2月中旬以来,中国的经济活动已明显恢复,尤其在上海、广州、深圳这三个城市已恢复到正常水平的80%左右,从地铁客流和交通出行等数据来看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同时,通过对海外经济活动的追踪,王涵表示,观测全球主要城市近期公共交通出行强度较2020年前四周的变化,来追踪经济活动的实际强度,可以看到,除了亚洲,全球其他区域的主要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强度均不及往常的15%。
从截止到4月6日的数据来看,在全球一些主要城市进入紧急状态后,出行强度均出现明显地下行。西班牙及意大利较早对疫情采取防控措施,3月10日出行强度便降至30%以下。而随着美国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3月15日开始,美国及欧洲其他国家(英国除外),出行强度也降至30%以下。而英国、日本、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出行强度的显著下降,则要相对再晚一周(3月23日)。此外,在疫情扰动下,餐饮、文娱、航空等服务业受到明显冲击,如境外主要国家餐饮业订单自3月第一周开始下滑,从3月中旬开始降幅持续在100%,体现群众就餐和点单基本停滞。
在全球一些主要城市进入紧急状态后,出行强度均出现明显地下行(图源:兴业证券)
近期,整个欧美的疫情数据显示,虽然疫情患者数量还在快速增加,但增速已有所放缓,海外疫情形势尤其是发达国家也逐渐进入了窗口期,美欧拐点可能正在出现。王涵从中国经验看,从武汉封城到2月中旬基本得到控制约用了25天,从2月中旬开始复工复产到现在生产能力基本恢复正常用了接近2个月的时间。所以这些发达经济体在3月中旬开始实施封城措施,意味着4月中下旬应该能看到境外疫情的高峰,到这个季度末,境外的相关数据可能开始逐渐反弹,但由于很多数据的反弹在初期相对比较缓慢,所以整个经济在未来1至2个月里应该处于在底部逐渐爬坡的过程中。
从武汉封城到疫情控制约用了25天,复工到复产约2个月(图源:兴业证券)
外部情况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外需对全年经济或有1.9%的拖累
当前的内外部经济环境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要注意外部带来的不确定性。王涵分析,短期之内海外疫情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将加大,一方面,在需求层面上,全球经济受到疫情的影响,外需会拖累整个中国的出口。另一方面,因疫情导致的检验检疫变得更加严格,进出口会在一定程度上受限,这实际上等于形成一个贸易壁垒。从中期来讲,如果境外的生产还没有恢复,中国生产能力的率先恢复有助于帮助更多其他经济体解决全球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推动国际伙伴进一步增加,同时也能拉动出口。“目前来看,中国国内的供给修复稳步推进,后续需要关注海外经济活动逐步‘熄火’对外需的冲击。”
王涵判断,外需对全年经济可能会有1.9个百分点的拖累,尤其要考虑短期内供应链的拖累问题。比如一些高新技术行业,我们约有50%-60%的航空航天产品是从美国进口的,对供应依赖度非常高,因此后期会有较大不确定性。此外,从中期来看,疫情之后,全球格局将重塑,我们将面对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供应链、不一样的中国未来。从长期来看,技术要素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如何激发本国科技和创新的活力显得更加重要。
新型基础建设包含的七大领域
疫情使经济短期“停摆”,除了提振消费刺激经济外,恰逢其时的“新基建”产业政策的出台将极大地加速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深入应用,从而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不同于2008年“四万亿计划”涉及的铁路、公路、桥梁等“老基建”,“新基建”涉及的5G、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领域具有时代特征,既是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一个新兴产业。如果说过去几年里数字技术是在“润物细无声”,那么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数字技术的生动应用在整个中国社会空前绽放。而事实也证明了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行业,不仅成为疫情中对冲经济下滑的重要力量,更将会对未来经济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