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长沙4月22日电 题:洞庭湖欲回归“古诗词容颜”
作者 付敬懿
“由全湖劣Ⅴ类到现在Ⅲ至Ⅴ类水体同时出现,我们用了快三年时间。如果再等三五年时间,完全可以还湖一个健康的水生态系统。”站在大通湖大堤上,湖南益阳大通湖区管委会副区长刘文说。
作为组成洞庭湖的四个较大湖泊之一,大通湖是维系南洞庭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和天然屏障。然而因被承包企业掠夺式养殖,2015年湖体总磷总氮超标,水质沦为劣Ⅴ类。
2018年初,当地政府通过仲裁收回大通湖承包合同,下定决心“退渔还湖”。在清淤、投放试剂等治污行动失败的困顿之际,当地邀请武汉大学生态修复团队尝试种植水草“疗伤”。
“全湖一年长出10万亩水草,除总磷外其它指标年均值达Ⅲ类标准。”大通湖区河坝镇水草种植基地负责人王军说,伴随水生植物恢复,以水草为栖息地的虾蟹、蚌螺等底栖动物恢复出现。为稳固大湖生态系统,今年还投放了20万斤白鲢和5000斤蟹苗。
大通湖“疗伤”,是洞庭湖生态治理的缩影。被誉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从2016年中央环保督查组反馈监测断面已无Ⅲ类水,到2019年湖区总磷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41%,接近Ⅲ类水质标准,“一湖碧水”正在缓慢回归。
“八百里洞庭碧波荡漾”如何再现?2016年3月,湖南针对洞庭湖常年积累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启动沟渠塘坝清淤增蓄、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等五大专项行动。2017年底,湖南又出台《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进洞庭湖生态环境十大重点领域和九大重点区域整治。
位于沅江市、汩罗市、湘阴县交接处的下塞湖,涨水为湖、退水为洲。2008年来,私营业主夏顺安通过违规承包非法修建矮围、据下塞湖为己有,高高垒砌的堤坝似“水中长城”,严重影响湿地生态及湖区行洪。
2.8万亩下塞湖湿地沦为“私家湖泊”十余年,屡次摧毁却“拆除标准不高”。湖南治“沉疴”用猛药,62名国家公职人员被问责,11人被立案审查和监察调查,下塞湖区域内湖外湖全部联通。
“四月草长莺飞,下塞湖矮围区域已现青草绿,紫云英已铺满草地,大片芦苇随风摇荡。”沅江市副市长高应良说,矮围拆除以后,当地持续推进区域生态修复、牛羊淘汰等后续工作。
据统计,“五大专项行动”累计关停退出或易地搬迁规模养殖场8827家、疏浚沟渠8.79万公里、拆除矮围网围472处、排查整治工业企业2860家、清理杨树22.88万亩。“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已扩大湿地1668.8公顷,完成湿地修复52.26万亩。
绿色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之道。打响“洞庭湖生态环境保卫战”的同时,湖南也扛起了“绿色发展”大旗。
“我们已经淘汰了洞庭湖沿岸化工、造纸、印染等落后产能,如今转型的沅江芦笋、芦笋菌产业已经瞄准千亿元(人民币)产业的目标。”高应良说,沅江优质生态资源正转化成优势经济资源,环洞庭湖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
加快建设大美湖区,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是今年3月26日召开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研究部署的主要工作。湖南省省长许达哲在会上提出,湖南要积极创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守护一湖清水、造福三湘人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