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绿成金

近年来,南城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好水养好鱼

从洪门水库“游”出的鳙鱼,拥有“绿标”(绿色无公害标志)身份,售价比普通鳙鱼至少翻一番。其中的秘诀,洪门水库一家渔场负责人邓峰一语道破:“好水养好鱼。水库水质优良无污染,鳙鱼人放天养自然成长,生态有机、味道鲜美,自然受到消费者青睐。”由此,洪门鳙鱼俏销上海、广东等地的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

洪门鳙鱼身价倍增的背后,是南城保障渔业产值增长又不破坏水体的成功实践。该县把保护水域渔业资源、改善提升生态环境作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推广“以渔养水、好水养鱼”生态养殖,发展名特优水产。实施“退网还湖”“人放天养”,鼓励境内库区、河流的成鱼养殖场推行不投喂人工饵料养殖模式,促进水产养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同时,每年精心选择一批适合放养又能净化水质的鲢鱼、黄颡鱼、绒螯蟹等鱼蟹品种,在廖坊水库、旴江流域等区域进行人工增殖放流,维护生态系统正常结构,实现“以渔养水、好水养鱼”的良性循环。

护好水、养好鱼,健康生态养殖成效明显。该县已有洪门鳙鱼、映红鳊鱼等10余个名特优水产通过国家绿色、有机达标认证,全县养殖水面亩均纯收入从原来的不足2000元上升到1万元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山景”变“钱景”

“山林茂盛了,才能生财源。”里塔镇徐兰村蜂农彭应龙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着切身感受。

以前彭应龙每年收入来源就是上山砍树,树砍光了,日子也过不下去了。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引导下,他借助山里良好的生态资源养蜜蜂,如今已拥有80余箱土蜂,成了小有名气的“蜂王”,年产鲜蜜2000多公斤,实现经济效益10余万元。尝到了好生态带来的好处,走上富裕路的彭应龙不仅自己每年积极植树造林,还主动参与护绿公益行动。

如何通过“含绿量”提升“含金量”?南城按照“生态建设从山上走下来,产业发展从林中走出来,发展林业让农民富起来”思路,坚持“封山不伤农、吃山不砍树”原则,在“林内”下足功夫。实施丰产示范基地、市县级示范片带动战略,进行深翻垦复、结构调整、配方施肥等工作,实现荒山造林补植补造1.43万亩,退耕地补植补造6123亩;按照“一乡一业、一镇一策”思路,抓好万坊镇游家巷村千亩苗木花卉基地、浔溪乡3000亩毛竹林低改示范点、上唐镇千亩高效油茶林示范点、里塔镇3000亩枳壳基地建设。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重点抓好菌、茶、果、药、油茶、笋竹等山货经济。全县发展竹荪菇产业基地1000亩、羊肚菌产业基地500亩,建设重楼、黄精林下中草药等中药种植示范基地4个。去年,全县非木产业产值超10亿元,林业生态效益超3亿元,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林农增收双赢。

“空壳村”成“网红村”

走进建昌镇麻岭下村的农业生态示范园,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一排排温室大棚内叶绿、果鲜、苗满,随处可见拿出手机拍照打卡的游人。

谁也不曾想到,这个村以前是个脏乱差的“空壳村”。该县通过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水乡田园综合体,使其成为4A级乡村旅游点。昔日破败的小村落有了新生机,不少外出务工经商的村民回归家乡,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景区务工、销售产品等方式,实现多渠道增收。全村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余万元。

从“空壳村”变成“网红村”,麻岭下村是南城实施“生态 旅游”举措的成功案例。该县结合抚州市创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全力做好田园民宿、乡村旅游文章,按照“一业带动,多业融合”思路,加快旅游融合和产业聚集,通过发展采摘园、生态茶园等观光果园、休闲农庄,推动乡村、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形成以生态休闲、度假和体验农村生活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一批以葡萄、莲藕、花卉苗木为特色的农业观光园蓬勃兴起,拓宽了群众致富门路。截至目前,该县建设蔬菜、茶叶、生猪、肉(蛋)鸡等特色产业精品旅游观光农业园22个,形成了以麻岭下生态示范村、煌家山庄、橘香苑为龙头,各景点和美丽乡村星罗棋布、各具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温 凡)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