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城旧事】上世纪50至90年代,新华书店旧事旧影(上)

广州新华书店

1949年11月22日,刚解放七天的贵阳,军管会接管正中书局,代管世界书局和文通书局,着手筹备新华书店贵州分店。

一个月后的12月3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委员会派出宁起枷、周萍、韩开等到贵州新华书店工作,他们在途经武汉的时候,向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选出1000多本样书,带到贵阳市河西路的新华书店筹备处举办了首次书展,在贵阳引起轰动。

新华书店在贵州文化兴邦,由此拉开帷幕……

广州新华书店

70年代——见证热潮

讲述人:张薇,73岁,1965年进入新华书店工作

大十字,2000年以前是贵阳的市中心,与大十字毗邻的新华书店,恰如一只眼睛,见证了发生在这里的很多重大事件。读书兴邦,就是其中一桩。

广州新华书店

上世纪70年代,张薇在新华书店外文门市部整理书籍

★一本书和一张照片

1977年5月,我所在的大十字新华书店文艺台一夜之间沸腾了。前来买书的读者,把两米长的玻璃柜台围得水泄不通。兴奋、激动的读者们熙熙攘攘,目标都是买同一本书:《一月的哀思》。这本书我是读一遍哭一遍。不止我是这样,我身边的同事、朋友、读者都是这样,它巨大的文字感染力,冲击着我们的心灵。

广州新华书店

《一月的哀思》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李瑛,在1977年发表的一首多达五百行的抒情长诗。李瑛在作品中书写了周恩来光辉的一生,表达了全国人民在周总理逝世后的悲痛和怀念,对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欢欣。这首诗歌的特点,是用大量的细节,大量的排比句,描写了周总理革命的一生,很感人,受到全国读者的欢迎。

那段时间,每天都有从贵阳各地赶到新华书店买《一月的哀思》的读者。有的读者刚买到书,就站在新华书店门口,饱含深情地大声朗读起来。有的读者对这首长诗已经很熟悉,甚至能够背诵里面的部分诗句,也跟着一起读:“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着个这样苍白的日子;我不相信,死亡竟敢和他的生命,连在一起……主会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分会场———五大洲南北东西;云水间,满眼翻飞的挽幛;风雷中,满耳坚定的誓语……你是总理,又是公仆;你是普通的工人、普通的农民,又是普通的战士……”

贵阳有许多摄影爱好者,记录下当时这一幕。

我的手上就有一张我坐在新华书店文艺台,卖《一月的哀思》时开发票的照片。按照新华书店的规定,读者每买一本书,我们都必须开发票、盖售书章。买书的读者很多,把我围在柜台里面。有一名读者,也是摄影爱好者,用一台海鸥120相机抓拍了一张当时场景的照片。几天后,这名读者拿着自己冲扩的照片,来到新华书店送给我。我全然不知道照相的事情,看到这张我在忙碌开票,众多读者纷纷递钱买书的场景———尤其是其中一名读者,张嘴欲言,眉头微皱,那种渴求买书的欲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看到这张照片,我很是激动。

广州新华书店

1977年,张薇(左)在新华书店销售《一月的哀思》的场景

★★隔着铁栅栏递钱买书

1979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们接到通知,5000本小说《伤痕》运到新华书店,马上要对读者销售,需要对书店进行清场。销售图书前清场,是新华书店的无可奈何之举。在白云区新华书店销售《一月的哀思》时,求知如渴的读者,蜂拥而入本来就不宽敞的书店,“哐啷———”一声,挤碎了玻璃门,好在没有伤着人。清场,是对读者的安全负责。

清场的时候是下午4点,而新华书店是晚上7点才到关门时间。聪明的读者瞬间明白,肯定书店有好书要卖,他们自觉排起了长队,后来队伍越排越长,下班和过往的市民也加入其中,家都不回了,队伍把中华中路人行道全部阻断。

大十字新华书店的大门,是从两边向中间拉闸合拢的铁闸门,这个门像铁栅栏一样,中间有大约五公分的缝隙。我们“哗———”地一下把门关拢,从书店里面用铁链把门锁好,摆上两张桌子,把《伤痕》放在上面。书店外面的读者一看到书的封面,惊讶、欢呼的声音此起彼伏,排在后面队伍的读者,雀跃着跳起来,似乎想从铁闸门的缝隙中,把这本书看个究竟。买书的人,从铁栅栏摛手递钱;卖书的人又从铁栅栏摛手递书。这个今天难以想象的卖书奇观,在当年却真实的存在。

广州新华书店

上世纪70年代,新华书店的职工在六广门体育场,参加庆祝“七一”的游行

随着改革开放,十年没有出版过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醒世恒言》、《拍案惊奇》等《三言二拍》和外国文学名著《茶花女》、《三个火枪手》、《悲惨世界》等陆续在新华书店出售。喜欢看书的读者,都想方设法在新华书店东站的仓库交一些朋友,只要文学书籍一到东站,他们就会得到消息,立即到新华书店门口排队。1979年夏天,有几次我是晚上7点下班,看见有不少读者在书店门口排队,第二天早上8点上班,排队的还是昨晚的那些读者,他们为了买到发售的《巴黎圣母院》,已经排了一个通宵。

不过,改革开放初期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还是有一些保守,像《三言二拍》丛书中,涉及到男女情感的描写,出版社将这些字句用一连串“方框框”来表示,还在后面标注“以下删去多少字”。

★★★恢复高考 科技书畅销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这一年的高考是在10月份举行。这个与往昔不一样的日子,新华书店也没有缺席。

197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了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这套书一共有17本,总价20块钱。贵阳不少读者从不同的渠道了解到,这套教材实用,上面的解题、例题容易接受。一时之间,这套《数理化自学丛书》在贵阳一书难求。

《数理化自学丛书》,涵盖了初高中阶段数学、物理、化学的绝大多数知识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上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出版界和教育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部数理化专业中等教育自学丛书,这套书在1963年出版,总共有:《代数》四册、《物理》四册、《化学》四册、《平面几何》二册、《立体几何》一册、《平面解析几何》一册、《三角》一册。

广州新华书店

上世纪90年代位于大西门的新华书店儿童书店

这套书在1977年重版发行,很多年轻人正是在这套丛书的引领下走进科学殿堂的大门。

大十字新华书店从上海组织了这套书来贵阳供应读者,专门放在科技书店出售。科技书店就在正新街口的中华中路上,求知欲望强烈的读者,同样通宵达旦地在书店门口排队。

科技书店的主任是一个很讲原则、很负责任的老同志。他找来一架人字梯,坐在梯子的上面。新华书店的一些同事,受人所托要帮买《数理化自学丛书》。看到熟悉的同事往前,坐在人字梯上的主任发话了:“喂———喂———新华书店的那几位同事,请不要插队,你们把秩序搞乱了,排队的人就买不到书了!”主任一番义正严辞又不讲半点情面的话,让那几名准备插队的同事羞红了脸,只得离开书店到路边排队。

那两年,新华书店在白云、花溪等地的门市部都有《数理化自学丛书》出售,不过数量不多。有的年轻人通过自学这套书上的例题,通过高考考上了大学,他们中有些人会来到书店感谢把书卖给他们的营业员,甚至提出要请营业员吃饭致谢。这些考生表达的情感,是那样发自肺腑的真诚和自然。

★★★★金庸和梁羽生掀起武侠热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港台武侠小说进入大陆,吸引大量读者。不过,这些武侠小说大多是盗版。出于满足读者的需求,1985年6月我去广州,找到广州人民出版社,希望他们能发武侠小说的货到贵阳出售。广州人民出版社的同行表示可以支持我们,不过只能发少量,因为在武侠小说风靡的那个时候,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找他们买武侠小说的实在太多,广州人民出版社的同行开玩笑说:“欠账太多,慢慢的还。”

我下榻在广州新华书店在中山五路的招待所,天天去广州人民出版社软磨硬泡,终于得到他们的支持,当月,五十套梁羽生写的《萍踪侠影》运到贵阳。实际上,广州人民出版社从1981年就开始出版《萍踪侠影》,往后每年都要再版这部书。运到贵阳的《萍踪侠影》,定价2.70元,才摆上架,不到一个小时,全部售磬。

隔了不久,我们又组织到一批金庸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到贵阳销售,照样一售而空。当时,国内掀起了两个阅读潮流,一个是武侠小说,一个是琼瑶的言情小说。这两种小说风格迥异,但故事情节都引人入胜,男女读者都喜欢读,被定为通俗小说,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有这两个种类的小说。

后来,贵阳的武侠迷就分为两派,有人喜欢梁羽生的小说,有人喜欢金庸的小说。“挺梁派”认为,梁羽生的小说,像一个忠厚的长者,在娓娓道来中,四平八稳地讲故事。“挺金派”认为,金庸的小说好看,在于情节设置奇特,有点像看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平地突兀有奇峰,悬念不断。读者各说各有理,反正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销书热潮引来偷书贼

上世纪80年代,新华书店开架售书带来的各种阅读热潮,也让不少小偷把目光瞄向这里。书店的同事已经采取各种措施,很小心地在防范小偷了。

在少儿门市部卖连环画,每天收的钱,是用脸盆来装。我们用一个大脸盆来装1分钱、2分钱,或者是1毛钱、两毛钱的零钱,收到1块、2块的大钞,就放在大脸盆下面的小脸盆里面,并用大脸盆压住,防止失窃。1980年秋天的一个下午,一名同事下班时喊累得遭不住,因为他们这个班卖了800多块钱的营业额,一直都很忙碌。每本文艺类小说、社科类的书籍,价格在1块钱至两块钱之间,他们当天卖了500来本,差不多把大十字新华书店里的书都卖空了。正是这些看得见的读书热潮,让小偷有了可乘之机。

我们在书店大门安排保卫人员,发现形迹可疑的人,就请他们配合检查,偷书贼大多会在热天穿一件厚外套外套里面或是皮带上就插着偷来的书。有一次,一名男青年被我们逮住,他腰上的皮带插着4本偷来的书。不少偷书人,把书偷了以后,拿到离新华书店不远的正山街的一个书摊上,以半价或事更低的价格卖给摊主。摊主是一个干瘦的老头,他把收书价格砍得很低,然后以八、九折左右的价格卖出。

我们抓到偷书贼后,对他们进行罚款,如果不交罚款的,我们就通知他们的工作单位,或是读书的学校,以及他们家所属的居委会。这个方法对一部分偷书贼起到震慑作用,有的乖乖地交罚款,有的写下保证书,保证以后不再犯了。

80年代——家风传承

讲述人:黄艳,47岁,私企老板

来到大十字新华书店,进门的大厅,右边是文艺书籍区域,出售文学类书籍;左边的区域则是出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书籍。往里面的大厅继续走,右边是教辅类书籍,左边的社科类书籍。

大十字新华书店摆放图书的格局,自1953年起,到2000年初拆除,就没有改变过。这里的书籍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贵阳人,在贵阳这座城市中烙下深深的情感印记。

★海淀区教辅伴我三年

1986年,我在贵阳二中读高一。我家住在河东路,上学放学,每天都要从大十字新华书店门口经过四趟。

小时候,妈妈常常带着我来新华书店买书。大人们对小说和连环画有区分,小说叫“字书”,因为里面全部是文字,小娃娃看不懂;连环画叫“娃儿书”,里面全部是图画,即使娃娃看不懂里面的内容,也可以看图画。妈妈买了连环画,这本书如果是“打仗”的,她就在书的扉页上写哥哥的名字;如果书是才子佳人的故事,就写上我的名字。正是受到妈妈的影响,我从懂事起,也是新华书店的常客。

1986年10月,新华书店出现一批北京海淀区的教辅材料,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书籍。我翻阅这些教辅,很多题目都有意思。数学公式是枯燥的,A+B=C的公式,光靠死记硬背很快就忘掉,只有通过做题,才能加深印象。英语也是通过做题目,才能巩固固定词组搭配,语法背起来非常枯燥,只有做题才能检验自己是否学懂,尤其是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老师也多次对我们说过,课后要多做题,光是课本上的题目,不能满足我们的学习需求。而在当时,我们除了课本上的作业,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题目做,海淀区发行的这套教辅材料,填补了我们学习上的空白,它不仅出版了语、数、英等主科,连历史政治的科目都有,解决了我们做题目的问题。

上学路上,妈妈每天给我三角钱的早点钱,我没舍得用,全都省下来买海淀区这套绿色封面的教辅材料。每天,我给自己制订了一个目标:哪个时段做数学题,哪个时段做英语题……规划好做题计划后,我就按时间在教辅上做作业。每一本教辅的后面,都是答案,我专门买来一只红笔,对照答案批改我的作业,发现有错的地方,就巩固学习。

三年高中,六个学期的学习,每天都是海淀区的这些教辅材料陪我度过。后来,我如愿地考上南京大学。可惜,当初没留下几本海淀区的教辅作纪念,我全部当废纸丢了。

★★“坏学生”出口成章

大十字新华书店卖书,每一本书都要开一张发票,上面用蓝色圆珠笔写的日期、金额和书的种类,一目了然。不少人都喜欢把这张发票当书签用,同时,他们也觉得发票记录了自己和这本书的历史,这对爱书的人来说,是一份特殊的礼物。

我们上高中读书的时候,国家还没有实行双休日,学校星期五下午不上学,我也利用这半天的时间,到新华书店看书买书。记得有一次,我在书店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坐我前排的男同学周明。周明成绩不好,成天调皮捣蛋,他居然也在这里看书,而且他手上捧着看的是一本《诗经》。“怕是装样子的吧”我心里这样想。

我也在一旁随手拿起一本《历代文学名赋》来看,这是新出版的书,里面有谢惠连的《雪赋》,江淹的《别赋》。我才读得几页,旁边就有一个声音:“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谓随、夷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吁嗟默默,生之亡故兮。”这一段话是贾谊的《吊屈原赋》,也是《历代文学名赋》中的第一篇文章。短短一段话,里面有不少生僻字,周明居然一字不差地背得出来,这和学校里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周明判若两人。看我惊奇的表情,他得意地嘴角一翘,又背出一段句子:“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赵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这是江淹《别赋》的开篇。他说,上个星期就买回家看了,不知道我这个英语科代表也喜欢这本书,否则他借给我看。

那次,我算是对周明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俩就站在柜台边,聊起在新华书店买书看书的事,他的肚子里居然装了《悲惨世界》、《三个火枪手》、《千家诗》等等书,好多诗歌和小说的片段,他都能背诵出来。我问他,既然能背出这么多文学作品,为什么上课就不能好好学习,非要捣乱课堂纪律?他回答,自己太偏科,只对语文感兴趣,其他的学不进去。我们就这样围绕文学与读书的话题,在新华书店里面摆谈了一个多小时。后来,周明说,群新电影院在演日本侦探电影《片山刑警在海岛》,日本的侦探小说上世纪60、70年代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地位。听了周明的话,我鬼使神差地和他走进群新电影院,电影票还是我买的。

其实,周明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坏学生,他从小就喜欢看书,尤其爱背诵一些好的片段和句子。成绩不好,确实是他太偏科了。现在的周明,在北京开了一家文化公司,也成了我的老公。那天,我买的《历代文学名赋》的发票,记载着日期:1988年11月10日。

广州新华书店

一张见证爱情的发票

互动话题:

有没有一本书,影响了您的少年时期?

文末留言,将有机会获得贵阳交响乐团音乐会门票两张!

记者 田坚 李强 编审 陈洁

精彩回顾

黔城旧事】老贵阳:青瓦巷里的人情冷暖(上)

黔城旧事】老贵阳:青瓦巷里的人情冷暖(下)

1919年,寻路救国赴法勤工俭学贵州纪事(上)

1919年,寻路救国赴法勤工俭学贵州纪事(下)

【书画少年】贵阳大男孩“左右开弓”习得一手好字!(快来晒作品,文末有投稿通道)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