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杜文春山水画赏析

明代山水大家董其昌在《画旨》一书中曾说:“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当你细细的品读当代著名山水画家杜文春的作品时,你会深有其感。他的画崇尚一种混沌之美、大象之美,这是一种高品位的意境之美,是一种耐人寻味的美。用四个词来形容的话,那便是大拙、大巧、大气、大境界也!

杜文

杜文春简介

杜文春,山水画家,1953年生于书香世家,大学文化,擅长山水画兼书法,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艺术家中国画研究院特聘画家。

多年来潜心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研习,作品用笔浑厚、构图严谨、活泼多变,画风清秀俊逸,许多作品被中外友人收藏。

作品《王维诗意图》1997年获海峡两岸书画大家金奖,并被入选为海峡两岸书画家优秀作品集,多次被邀参加国内书画大赛并有多幅作品在国内权威媒体上发表。

天人合一物我两化

—著名山水画画家杜文春作品赏析

杜文春,山水画家,1953年生于书香世家,大学文化,擅长山水画兼书法,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艺术家中国画研究院特聘画家。多年来遍临诸大家的作品潜心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研习,其作品用笔遒劲浑厚,构图严谨,活泼多变,画风清秀俊逸,其画不尚虚构,不事华饰,意趣质朴、幽远、耐看,许多作品被中外友人收藏。作品《王维诗意图》1997年获海峡两岸书画大赛金奖,并被入选为海峡两岸书画家优秀作品集,多次被邀参加国内书画大赛并有多幅作品在国内权威媒体上发表。

杜文

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随着历史的推移及文化的发展,这一艺术的形式逐渐形成一种独立的超越人与自然的物质依赖关系,或者说是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相互关系。杜文春山水画正是体现了画家和自然精神思想的“沟通和融合”,他的山水画形态体现了他生活和思想的状态,其生机盎然的艺术个性不是刻意造作的,他善于从混沌中辨出个数,从紊乱中理出秩序,从浑厚中显出灵动,使散碎归于整一。

杜文

传统绘画笔墨是很个性化的,它反映了画家的修养,杜文春富于灵性的书法笔意,灵活自然的运用到了绘画之中,他根据画面的需要,不强调运笔的提按,线条停匀而含蓄,富有内在的张力,勾、勒、皴、擦以浅线条为主,只在绘画的转折交合处,似乎在有意和无意间,复以数笔浓墨,或浓点,使画面立显精神。无论是山石的皴法,还是树的枝、叶画法,事实上就是线和画的关系,抓住了关键,由此生发而出,一切都简单了。“师古人之迹,不如师古人之心”,他的作品不拘泥形而取神,笔墨尚写心而状物,在构筑意境中既不忽视情与景的统一,又不忽视意与笔的统一,深入研究古代传统艺术手法,“以天为宗”穷造化之幽微,书写自己的情怀,表现山水的气氛。杜文春的画既有传统山水的影响,也有当代山水画所共有的现代品格,更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杜文

杜文春提倡画中有诗,追求画像诗一样的富有抒情味并且带有诗韵律,也像诗那样的善于创造美妙的意境而做到“画外有意”“意趣无穷”,给读者以充分的回味与想象的余地。杜文春几十载潜心探索艺术奥秘,到人生、自然中去寻找美的踪迹,从一草一木、一丘一壑中感受造化自然灵气,挖掘他所熟悉和热爱的自然山水之美,以其美陶治、洗涤自己的心灵,把整个的心,整个的爱凝聚在笔墨之中。

杜文

赏阅杜文春的作品,张张层峦茂树,云烟变幻,气象万千,平实中见深厚,松秀中见洒脱,浑厚华滋而气韵流动,锋芒内敛而光彩照人,且韵致格调与勾勒点染,开合流转之间,衍化为见山见水,见笔见墨。他是怀着“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的情绪去结构山川之骨,求得山川之气,追求山川之美的。

杜文

他的画通过视觉符号挖掘更为深层的文化内涵,表现宇宙本体生生不息的运动感和包容万机的生命感,表达画家与大自然的物我交融和博大情怀。他的画,于人更多的感受是精神的,情绪的,心灵状态的,而非叙事的,描述的,客观再现的。我们从这些作品中所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单纯地外在世界,每一幅作品都是按照心灵的需要生发与扩展开来的,不仅超越了自然山水的原型,而且也超越了山水画本身的传统规范,在艺术上更趋完美,语言上更趋精粹,精神内涵也更为深厚圆满。一种取向高远、品格超逸的山水画思想,在杜文春富有个性的艺术生命中得以升华。

作品欣赏

杜文杜文

▲《轻舟已过万重山》尺寸:70Ⅹ140cm

杜文

▲《山斋诗意图》尺寸:70Ⅹ140cm

杜文

▲《春江放舸图》尺寸:35Ⅹ140cm

杜文

▲《唐:皇甫冉诗意图》尺寸:70Ⅹ140cm

杜文杜文

▲《峽江春早图》尺寸:70Ⅹ140cm

杜文

▲《山风送来泉水声》尺寸:70Ⅹ140cm

杜文杜文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