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报:将限制“超低价票补”进行到底

中国电影报

1905电影网讯 今年国庆档期的电影票房下降,观众人次据称跌幅超30%。有人认定其主要问题在于票价,说因为制片方、发行方和电商在本次黄金周的“票补”力度大大减弱,售19.9 元以下的电影票已不多见,许多观众嫌票价贵,就不进电影院了。

没有“ 票补”,也许会有一些习惯了买超低价票的观众舍不得掏钱看电影,但他们不是观众的主流。今年国庆期间,影院观众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片源问题。无论是故事片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还是新动画片对家长、孩子的吸引力,都远不及今年春节档的新片。三四线城市的影院,在非春节长假也不可能涌现许多回乡探亲的年轻观众。这些问题,与电影票价并无关系。

有些人总是迷恋“ 超低价票补”,认为它对多方都有好处:如观众看电影可少花钱;电影院有收入,可旱涝保收;制片方出点血是吃小亏占大便宜,可制造爆满热卖的票房假象,推动影院增加该片的排片量,煽惑观众跟风……

商品销售搞打折让利酬宾,本来未尝不可,但要适度,不能过分,否则就会变味,性质要起变化,会诱发人的贪婪、懒惰、短视等劣根性,成为恶性竞争。电影也不例外,票价随行就市适当下浮是可以的,但是,让无节制的超低票价泛滥,必然成灾,各方得到的甜头仅是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很快就要自尝苦果,害人害己!

首先遭殃的是制片业。因为大量注水的票房已不能真实反映市场需求,虚假繁荣会使许多制片方盲目跟风,作出错误的投产决策,导致血本无归。少数制片方搞“票补”占了便宜,会使许多制片方认为影片之间的竞争不再是比哪部影片的质量好,不再是比哪部影片的推广策略高明,而是比哪部影片的票价低,即是比哪家制片方有大把钱或会找电商,谁家“票补”资金雄厚,就拥有较大的排片量,有钱就是大爷,钱多就可以欺行霸市。多数国产片(尤其是中低成本影片),即使制作精良,但无法砸巨资搞“票补”,就没有排片空间,结果被淘汰出局,劣币驱逐良币。制片方若靠打价格战取胜,就无需下功夫提高创作水平和推广能力,只需把心思花在如何搞“票补”就行了,再优秀的老艺术家也无用武之地,有才华的无名新人更是难有出头之日。走正道的守法投资商对电影望而生畏,只能退出影界另谋出路。电影制片业一定大乱,国产片的产量和质量只会越来越低,到头来,大批的劣质影片充斥市场,怎样搞“票补”也救不活了。

卖超低票价的“ 票补大战”,电影院和观众似乎都可以坐收好处,其实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影院轻易地拿到“ 票补”,就会越来越依赖“票补”,影院之间的竞争从此不用比谁家的经营管理能力强。本来靠真功夫取胜的先进影院,若不拿“票补”,正常票价的电影票就卖不出去,经济效益远不如那些只会拿“票补”坐享其成的平庸影院,一些先进影院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受打击,甚至也随大流了。其实,依赖“票补”的影院,不会有好结局。因为有别人主动送钱上门,影院还需要认真抓经营管理吗?还需要动脑筋想妙计推销影片吗?还需要花力气组织团体票和发展会员吗? 影院人士若总是不劳而获,缺少磨练,创造力肯定退化,只会做一些最常规最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可谓“温水煮青蛙”。万一“票补”减少了甚至没有了,这些懒惯了的影院经理和员工在经营管理方面已毫无竞争力,完全丧失了主动权。这种影院弱不禁风,一遇到风浪就要倒闭,懒惰无能的影院人士如果失业,想再找好职位就比较困难。

卖超低票价的“ 票补”若泛滥成灾,必使中国电影产与销的生产力都大大萎缩。

到那时,观众看不到好影片,找不到好影院,该轮到观众倒霉了。为此,凡是头脑清醒、有点远见之人,决不能让贪小利而危害大局的“杀鸡取蛋”之风毁灭中国电影业。希望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电影制、发、放各方达成共识,一齐出手,坚定不移地限制“超低价票补”,即使因此而在经济上暂时出现一些困难,也必须忍受,不能退缩,动手术治病还能害怕阵痛?政府应尽快颁布电影票价方面的政策,作出具体的调控规定,有法可依。

政府还应该奖励不搞“票补”也能卖座的制片方、发行方和影院,更有利于弘扬正气。如参加华表奖评选的影片,对其要求就要高一些了,考核影片的社会效益,不仅是看作品的思想内容,还要看经营作风,若不搞“票补”的影片可“加分”。两年前,广州青宫电影城拒收《叶问3》发行方提供的200万元“票补”,自创科学的营销新手法推销该片,结果该片在青宫电影城的单片票房收入也能高达112 万元。今后,这类既守法又能干的影院也应该受奖。

恢复正常的票价秩序之后,只要有优质影片,有优质影院,还怕没有人看电影?即使是一时逃离影院的观众,也会回来的。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