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位沉默的父亲。
他不像母亲那样细腻、温和,而是粗犷的、静默的。
也许正是因为这份静默,让我们在面对父亲时,总是欲言又止。
然而就在最近开播的综艺节目《一路成年》中,徐锦江却让我们看到了老父亲身上“铁汉柔情”的一面:
▼
印象中的徐锦江,在荧幕上塑造的大多是反派角色,眼睛一瞪就让人不寒而栗:
▼
可是私底下,作为父亲的徐锦江,在儿子徐菲眼中却是“反差”、“严厉”、“婆妈”、“健忘”的代名词:
▼
别人家的老爸,在孩子面前是成熟稳重的,可徐菲的老爸却像个孩子,需要他去照顾:
▼
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神奇父子关系?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进徐锦江徐菲父子的世界才发现:
原来有一种爱,叫做「随时联络」。
整天找儿子的老父
徐家父子的一天,是从“徐爸爸找儿子”开始的。
被儿子老婆丢在家里带的徐锦江,一早醒来发现节目组在家,一边捂嘴惊讶,一边着急地找儿子:
▼
虽然只是一会儿没见到儿子,但徐锦江已经完全抑制不住自己的思念,皱着眉头开启了“夺命连环call”模式:
▼
一会儿打过去让儿子给自己解决吃饭问题:
▼
一会儿又打一次,表达自己对儿子不告而别的不满,顺便罚他写一篇作文以示惩戒:
▼
不一会儿,视频又拨过去让儿子隔空为自己解决电脑问题:
▼
解决完了电脑问题,还有平板电脑问题接踵而至:
▼
据不完全统计,徐菲不在家的这天,徐锦江一共给他打了30几通电话。
有一次只是为了知道儿子今天戴了什么帽子出门:
▼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胡子拉碴的巨型大汉,内心竟然住着一个软萌黏人的小公主?
黏人的背后是……
节目播出后,很多网友感叹徐菲的细腻有耐心,顺便还会吐槽一下徐锦江的“过度黏人”:
▼
可是很显然,这对父子乐在其中。
表面嫌弃老爸“婆妈”的徐菲,依然会不厌其烦地接听他一通又一通的电话;
当爸爸冒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时,他还是会耐心地一一解答。
甚至面对爸爸提出的写作文“无理”要求,他也会认认真真去完成:
▼
对于父子俩的相处模式,徐锦江的一番话揭开了其中的秘密。
那些唠唠叨叨的婆妈,其实都是他为了让儿子多关心自己、多陪伴自己,所做出来的伪装:
▼
人这一辈子,其实是很短暂的。
如果你很幸运地和父母住在一起,除去上班、睡觉、应酬的时间,我们可以每天陪伴父母大约3-4个小时。
一年下来,我们可以陪伴父母1400多小时,按30年来计算,我们也只能够陪伴父母5年。
相信每个人都是如此,因为学业、工作而变得忙忙碌碌,每天被各种烦恼忧愁所缠绕,而我们最亲近的人却被习惯性地忽略。
我们不再像小时候一样跟父母无话不谈,报喜不报忧成为一种常态。
但是对父母而言,和孩子打打电话,聊聊家长里短生活琐事,就是他们最渴望的幸福。
其实,每一句「随时听电话」的背后,都是父母对子女无限的牵挂。
长大,是渐行渐远的离别
离别总是一个自带伤感的话题。
特别对于父母来说,每一次的离别,都是渐行渐远。
他们比我们更早意识到,长大的子女就是客人。
还记得《请回答1988》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长大后的孩子们很少归家,每次回家时,父母们都会像过年一样大肆张罗,变着花样做出各种好吃的饭菜:
▼
对父母来说,他们只是想要好好看一眼孩子,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顿饭:
▼
可孩子们呢,难得回来一趟,要么赶着跟小伙伴们相聚,要么倒头就睡:
▼
为了多看孩子几眼,父母们便有了一个“可怕”的爱好——早上蹲在旁边看孩子睡觉:
▼
越是长大越发觉得,家就像是一处旅店,我们总是匆匆地来,又匆匆地离开。
我们追求独立的生活,追求新的自我,可父母没有,他们追不上。
父母在老去,他们的世界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了子女。
但是子女的圈子很大,常忽略了他们。
他们经常忘记我们已经长大,就像我们经常忘记他们已经老去一样。
孩子,成了父母的退路
据调查显示,从2000到2010的十年间,中国城镇的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而农村的比例由37.9%上升到45.6%。
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到2030年时,随着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状态,中国空巢老人的数目将增加到两亿多,占到老人总数的九成。
这也意味着,未来10个老人里,就会有9个老人是空巢老人,并且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我们总是埋头忙于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打拼,以为来日方长,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我们忘了,时间是残酷的,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更是脆弱不堪一击的。
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一旦错过就再也无法挽回。
在有限的时间内多陪陪父母,不要在日后感叹“子欲养而亲不待”。
《奇葩说》中颜如晶曾经说过: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观众。父母不会错过你的前半生,也请你,不要错过父母的后半生。”
以前,父母是我们的退路,后来,我们变成了父母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