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来深圳已经3年了。
在此期间,去香港的次数,屈指可数。
最近一次,是从福田站坐高铁到香港西九龙。当时刻意看了下时间,乘车大概只用了15分钟。
香港回归至今已有22年,深圳香港两地之间的交通时间,已经缩短到一刻钟左右。
上学时候,香港是个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地方。
1997年7月,电视里播放香港回归进行中英交接仪式的时候,内心也曾经涌起过莫名其妙的感动。
时光荏苒,22年光阴转瞬即逝。
作为一枚混迹在深圳的小镇青年,几次去香港闲逛后,始终有种“那么近,又那么远”的感觉。
香港,那么近
走在香港的油麻地、尖沙咀、旺角和维多利亚湾,随处都可以看到自己熟悉的画面。
那些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电影,都是以这些地方为拍摄场景,走向广阔的内地市场。
无论是通过电影院播放的,还是那些在昏暗的录像厅里播放的,大量电影作品的取景,都来自于香港的大街小巷。
不仅仅是电影,香港制作的金庸、古龙等系列的电视剧,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内地青少年。
香港电影作为内地青年最为熟悉的东西,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中国电影百年史》里曾经提及,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国内外大量优秀的电影人逃到香港,为后来香港电影的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3年,由吴思怀导演带头推动香港电影加入CEPA,加速香港电影人北上,寻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经历了15年的探索和磨合后,香港电影人在内地寻找到了新的市场机遇。
经常看电影的人可以发现,香港电影现在高频在内地院线上映,电影票房动辄上亿元,甚至10亿元,这远远是香港当地票房所无法企及的。
影视作品,是链接香港和内地之间的桥梁,但并非唯一。
每当国内有大的自然灾害时,香港人总会积极捐款。
2008年汶川地震,香港捐款220亿港币;
1998年长江水灾,刚刚渡过亚洲金融危机的香港各界捐款6.8亿港币;
1991年华东水灾,香港市民通过电视节目筹集善款超6亿港币。
除了捐钱外,在历史上的特殊时期,香港还包容了大量内地逃港的移民。
百度百科资料显示,据广东省委边防口岸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计,1954年到1980年,官方明文记载的“逃港”事件就有56.5万多人次。
经济上的作用就更不用说了。
动荡岁月里,香港是资金和物资进入内地的重要中转站,而改革开放后,香港同样是内地企业募资、走向规范化运作的重要战略要点。
无论从经济和对民族的认可上来看,香港和内地之间的距离,似乎还是有不少心灵契合之处。
香港,那么远
熙熙攘攘的香港街头,到处都是行色匆匆的人们。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香港接待来自全世界的游客6515万人次,而香港人口仅有748万人次。
作为一个面积并不大的地方,兴旺发达的旅游行业给香港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文化上的冲突,本地居民与内地游客之间也曾闹过不少的矛盾。
或许是城市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也或许是因为内地游客曾经给过他们一些困扰,有时候会感觉,一部分商家对内地游客并不是很友好。
商业文化上的差异,不会产生太过于直接的冲突,但特殊历史脉络下所形成的多元文化,还是和内地文化有较大区别的。
多元文化中,也曾出现过偏激的言论。2013年,将内地游客视为蝗虫的言论,就曾经在香港甚嚣尘上。
文化上的差异,并不妨碍,香港的法治成为华人世界的典范。
类似邓世平、李尚平两位老师的案子发生在香港的话,10多年来没有被侦破、没有给予家属们一个公道,相关的执法机构和负责人,如果不下台、不被起诉,都不知道怎么能平息民众的愤怒。
最近香港闹得沸沸扬扬的事情,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是人们内心的焦虑和恐惧从中作祟,而并不是法律条文的本身。
毕竟,大量从内地逃往香港人内心的恐惧,不是这么容易就能消散的。
不过,现实往往充满着悖论和黑色幽默。香港人所恐惧的事情,却成为内地有钱优势的人群可以利用的工具。
最近,因为性侵两名幼女的新城控股原董事长王振华具有香港居民身份,如果他在被捕前逃到香港,从法律层面上来看,似乎是没有办法正常引渡回国内的。
这种国内舆论人人喊打的衣冠禽兽,如果有香港身份为庇护、就可以逍遥法外的话,又会让我们作何感想?
香港的四季酒店,也是著名的“望北楼”,里面就有很多内地违法获取大量利益的人聚集,颇有些“龙门客栈”的味道。
从此前的案例来看,目前国内和香港处理这类问题法律真空的情况下,只能通过非正常的手段,将“望北楼”里的人带回内地。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及的差异是,香港的税负和房贷利率等,都是明显比内地城市优惠的。
天之道,补不足而损有余;人之道,补有余而损不足。马太效应,从国内对香港的政策优惠上,也有所体现。
香港不仅享受了西方世界的优惠政策待遇,也享受着国内各种优惠的政策,持续爆发的冲突,或许会导致这些政策发生变化。
对于我这样的小镇青年来说,感觉一个有别于内地城市的香港,对于国内城市的发展来说,还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的。
一个繁荣稳定的香港,不仅仅是香港之福,也是国人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