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74):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63)净障门(20)净胜利(1)证大涅盘

涅盘

涅盘

《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74):

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63)

净障门(20)净胜利(1)证大涅盘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六:

二、二、四、二、二、四、净胜利
二、二、四、二、二、四、一、证大涅盘

菩萨依此四如实智,能正了知八种分别,于现法中正了知故,令当来世戏论所摄所依缘事不复生起。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九(之上):三 藏 解 。 第 四 、 菩 萨 依 智 、 了 分 别 故 , 能 证 大 果 。 于 中 , 有 四 ︰ 初、 明 ︰ 菩 萨 能 灭 戏 论 、 得 大 涅 盘 。 二、 明 ︰ 得 诸 自 在 。 三、 明 ︰ 能 得 五 利 五 业 。 四、 明 ︰ 五 种 胜 利 、 摄 所 作 尽 。 初 云 「 菩 萨 依 此 四 如 实 智 , 乃 至 … 能 证 大 乘 大 般 涅 盘 」者 ︰ 景 云 :菩 萨 现 在 、 依 如 实 智 , 知 分 别 过 , 不 起 分 别 。 不 起 分 别 故 、 不 熏 所 依 缘 种 , 故 当 来 世 、 依 缘 不 生 。 当 来 世 依 缘 不 生 故 , 从 彼 依 缘 应 起 分 别 、 亦 不 当 生 。 如 是 分 别、 及 依 缘 事、 二 俱 灭 故 , 证 大 涅 盘 。 测 云 : 此 明 ︰ 断 德 。 下 明 ︰ 智 德 。

这是净胜利;修学四寻思成就四如实智,能得到清净的般若智慧,就会得到殊胜的法利了。

「菩萨依此四如实智,能正了知八种分别」,有大善根的菩萨,由闻思修、由四寻思成就了四如实智,这个时候「能正了知八种分别」,就是能够正确的通达了八种分别都是虚妄,都是毕竟空寂的。「于现法中」,于现在眼耳鼻舌身意,去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正了知故」,有了般若波罗蜜的智慧,通达一切法空,不虚妄分别了。

「令当来世戏论所摄所依缘事不复生起」,当来世生死的果报,由现在世,现在的戏论,八种分别所引,现在有八种分别、有三种事,就生起「当来世的戏论所摄所依」,「戏论所摄」、戏论「所依」、「所缘」。「所依」,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是人的果报。「令当来世戏论所摄」,都是虚妄分别的境界,属于这一方面的,虚妄的果报「不复生起」,就不现前了。「所依」也是事,「所缘」也是事,也就是果报,果报是由虚妄分别现起的,由般若波罗蜜断除虚妄分别了,所以这种「所依」、「所缘」就不生起,苦恼的果报就不现前了。

韩清净《披寻记》:「戏论所摄所依缘事者:谓当来世所依缘事,乐着戏论熏习为因缘故而得生起,于现法中有彼因性,由是说言戏论所摄。」「戏论所摄所依缘事者:谓当来世所依缘事」,所依缘事不是现在,现在的所依缘事是过去世的虚妄分别所现起的;现起的时候,通过阿赖耶识才能现起,成就了般若波罗蜜的时候,所依缘事还存在,只是清净了。现在说是当来世所依缘事就不现起,这是指将来世的六根六境,不是现在的所依缘事。

「当来世」心之「所依」,六个识「所依」,就是六根;六个识的「所缘」,就是六尘,六境。

「乐着戏论熏习为因缘故」,为什么的六根、六境会现起?「乐着戏论」,欢喜戏论;通过一切名言的时候,就会有种种的分别、种种的执着,就欢喜这样子。不知道,这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我们执着它是有的,就变成「戏论」了。我们这样子虚妄分别的「熏习为因缘故而得生起」,「当来世」的「所依缘事」就生起了。一虚妄分别,就熏习了阿赖耶识,就有了种子,种子为因缘故,而得生起六根六尘。

「于现法中有彼因性,由是说言戏论所摄」,于现在的生命体里面,有彼「当来所依缘事」的「因性」,有彼六根六尘的种子,「由是说言戏论所摄」,这都是「戏论」,因为由「乐着戏论」而成就的,成就了还继续戏论,所以叫「戏论所摄」。

不生起故,于当来世从彼依缘所起分别亦不复生;如是分别及依缘事二俱灭故,当知一切戏论皆灭。菩萨如是戏论灭故,能证大乘大般涅盘。

「不生起故」,当来世戏论所摄,就是现在的戏论这些事情,不去执着,这一切境界是真实的。因为依缘事不生起了,所以在将来世从彼依缘所起的分别也就不生了。由虚妄分别生起依缘事,由依缘事又生起虚妄分别;若是断了虚妄分别,它就不起了。「如是分别及依缘事二俱灭故」,由学习四寻思、四如实智,这么修习成功了的时候,虚妄分别和依缘事,这两件事都寂灭了,都不现前了。「依」,就是六根;那个「缘」,就是六尘,就是六境。这个「分别」,就是由「依缘」而生起了六识,这个六识的这些虚妄分别就是八种邪分别。「二俱灭故」,这两方面,「分别」是一事;「依缘」是一事,由于成就了四种如实智,这些虚妄境界都灭掉了。「当知一切戏论皆灭」,这两件事若灭了,一切戏论都灭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菩萨如是戏论灭故,能证大乘大般涅盘」,菩萨经过长时期的这样用功修行四寻思、四如实智,这两种戏论都灭了,能证大乘佛法所说的大般涅盘。

韩清净《披寻记》:「如是分别及依缘事至大般涅盘者:此说当来转依之相。所知障尽,名分别灭。若依亦尽,名依缘灭。此二灭性唯内所证,不应说言若异不异死后当有或当无等,是名一切戏论皆灭;若诸菩萨如是一切戏论皆灭,是已能证大乘大般涅盘。如是转依胜诸声闻独觉所得,故名大乘大般涅盘。此复云何?谓此转依是善清净法界所显,由五种相不可思议:一、由自性故,二、由处故,三、由住故,四、由一性异性故,五、由成所作故,如〈决择分〉释,(陵本七十四卷九页)即由如是不可思议,当知一切戏论皆灭。」

「如是分别及依缘事至大般涅盘者:此说当来转依之相」,这一段文,是说现在若肯用功,修唯识观的话,将来转依的相貌。将来得圣道的相貌,依止转变了;依止什么呢?一切法是由种子所变现的,所以种子是一切法的依止处。学习般若波罗蜜,灭除了乐着戏论的「因」,而栽培了「不受一切法」的般若波罗蜜「因」,所以「因」转变了,转变的相貌。

「所知障尽,名分别灭」,到什么阶段分别才灭?所知障尽,也就是无明灭;根本无明的障碍若灭尽的时候──「分别灭」,烦恼障灭掉了只是清除去一部分无明,「所知障」这一部分还没有灭,「分别」还没有灭。「所知障」,就是能障碍所知的,法执的戏论,叫做「分别灭」。「所知障」,主要指法执说的,就是不知道一切法是唯心所现的,执着有所得的,就是「法执」了,「所知障尽」了「名分别灭」。

「若依亦尽,名依缘灭」,「若依亦尽」就是转依的「依」,是指乐着戏论的因灭了。「名依缘灭」,那么六根六境也就不出现了。有漏的身体灭了,名「依缘灭」,没有有漏的眼耳鼻舌身意,当然也就不见有漏的色声香味触法,那就是到无漏的世界了。

「此二灭性唯内所证」,「分别灭」和「依缘灭」,这两种灭,「唯内所证」,唯独是内心的无分别智所证,若不成就这无分别智,这二法是不灭的。

「不应说言若异不异死后当有或当无等」,灭了以后的境界,不应该说这是差别的、是不差别的,这都是戏论了。不应该说它们两个是两回事、是一回事,这都不能说,也不应该说死后还是有、或者还是没有,是将来还有?是没有?不应该说这一些事情。若去思惟分别,这都是戏论,「是名一切戏论皆灭」。

「若诸菩萨如是一切戏论皆灭,是已能证大乘大般涅盘」,这么多的戏论都能够灭尽了、灭除了,这样说是烦恼障、所知障都灭了,就能证「大乘」所说的「大般涅盘」,和小乘涅盘不同了。

「若诸菩萨」,已经证悟大乘大般涅盘了。「如是转依胜诸声闻独觉所得,故名大乘大般涅盘」,能这样用功修行,灭除烦恼障、又灭除所知障,灭除一切虚妄分别,这样的转依是胜过、超过诸声闻、阿罗汉、独觉、辟支佛等的境界;因为「声闻独觉」只是烦恼障灭了、所知障还没有灭。「故名大乘大般涅盘」,因为「大乘大般涅盘」还是能够现身说法,广度众生的,和小乘涅盘不同的。

「此复云何?」这里面又怎么样?就是再多解释解释。「谓此转依」能修四寻思、四如实智,这样的转依的法门,「是善清净法界所显」,是善清净的法界,法界就是真如,真如离开了烦恼障所知障就叫做「善清净」。「大乘大般涅盘」的「转依」,「是善清净法界所显」,是佛所圆满的法界所显示的,不同于阿罗汉、辟支佛的。这样的转依,就是真如显现的境界,圆满的真如显现的境界,「由五种相不可思议」,转依由五种相貌是不可思议。那五种呢?

「一、由自性故」:转依以后,得了无上菩提以后的体性,佛的清净的境界,清净法界,是即眼耳鼻舌身意不可思议、离眼耳鼻舌身意不可思议、即地水火风不可思议、离地水火风不可思议,不可以分别的,所以叫做「自性」。「自性」,其实就是法性,法性即色、或者离色,这件事不可思议。或即受想行识、或离受想行识,不可思议。或者即是地界、或者是离开地界,如是也是不可思议。或者是即水界、火界、风界、或者离水界、火界、风界,都是不可思议。或者说是即眼耳鼻舌身意处、或者离眼耳鼻舌身意处,不可思议。

「二、由处故」:处所,佛在什么地方?谓或在欲界、色界、无色界,或者是离开欲界、色界、无色界,如是不可思议。或在人中、天上,或者离人中、天上,如是不可思议。或在东方、南、西、北方、上下方,或者离开南、西、北方、上下方,不可思议。

「三、由住故」:就是天住、梵住、圣住;色界四禅,或者加上无色界四空定也可以,这是天住。「梵住」就是慈悲喜舍这四种三昧。「圣住」就是空、无相、无愿。佛安住如是如是色类乐住,如是不可思议。佛住奢摩他、住有心住、无心住...?不可思议。

「四、由一性异性故」:从无始劫来到现在有无量无边的佛、有无量无边的众生成佛了;佛成佛以后也是无漏界,又一位佛成佛了,也是在无漏界,都在无漏的世界。在无漏的世界是一?是异?释迦牟尼佛和迦叶佛是一位佛?不可思议。是两位佛?不可思议。就是一切佛的境界,不可以说一说异的,不可思议

「五、由成所作故」:也是不可思议。一切佛都在无漏的世界,名之为释迦牟尼佛也可以,名之为阿弥陀佛也可以,说是迦叶佛也可以,药师佛也可以,他们是大慈大悲,有无量无边的威德道力,能成就度化一切众生,这件事不可思议。一定是释迦佛?一定是药师佛?不可思议。

「如〈抉择分〉释。(陵本七十四卷九页)」,这个意思在《摄大乘论》也有讲过。「即由如是不可思议,当知一切戏论皆灭」,思议就是戏论,现在不可思议就是戏论灭了。

延伸阅读: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四:复次,如〈闻所成地〉摄大乘中说:「大菩提由五种相应当了知,谓自性故、功能故、方便故、转故、还故」,而未分别,今当解释。云何大菩提自性?谓胜声闻、独觉转依,当知此转依复有四种相:一、生转所依相;二、不生转所依相;三、善观察所知果相;四、法界清净相。生转所依相者,谓佛相续出世间道生转所依。若不尔,不得此转依,此道应当不生不转。若远离彼而有此事,未转依时先应有此。不生转所依相者,谓一切烦恼及诸习气不生转所依。若不尔,不得此转依,一切烦恼及诸习气便有众缘和合,不生不转应不可得。善观察所知果相者,谓此转依是善通达所知真实,所知真如果。若不尔,诸佛自性应更观察,更有所断,更有所灭。法界清净相者,谓此转依已能除遣一切相故,是善清净法界所显。若不尔,此应无常,应可思议,然此转依是常住相不可思议。

复次,此不可思议说名无二,由五种相应当了知:一、由自性故;二、由处故;三、由住故;四、由一性异性故;五、由成所作故。云何由自性故,不可思议?谓或即色或离色,如是不可思议,或即受想行识,或离受想行识,如是不可思议。或即地界或离地界,如是不可思议,或即水界火界风界,或离水界火界风界,如是不可思议。或即眼处或离眼处,如是不可思议,或即耳鼻舌身意处,或离耳鼻舌身意处,如是不可思议。或有或非有,如是不可思议。云何由处故,不可思议?谓或在欲界或离欲界,如是不可思议。或在色界无色界,或离色界无色界,如是不可思议。或在人中或离人中,或在天上或离天上,如是不可思议。或在东方或离东方,或在南西北方上下方维,或离南西北方上下方维,如是不可思议。云何由住故,不可思议?谓安住如是如是色类乐住,如是不可思议。安住如是如是色类奢摩他住,如是不可思议。安住有心住,如是不可思议,安住无心住,如是不可思议。安住如是色类圣住,如是不可思议,安住如是色类天住、梵住,如是不可思议。云何一性、异性不可思议?谓一切佛同安住一无漏界中,为是一性,为是异性,如是不可思议。云何成所作故,不可思议?谓如是如是如来同界、同智,势力勇猛住无漏界,依此转依能作一切有情义利,如是不可思议。

此复二因缘故当知不可思议。谓离言说义故,及过语言道故不可思议。又出世间故,无有世间能为譬喻,是故不可思议。

涅盘

喜欢作者请赞赏

作者|观诸法如

校对|如檀 美编|如真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