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网上对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减负”成为学生家长甚至部分教育从事者时常谈及的话题。
大家主张,改革要先从课本开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民国四大喷子”之一的鲁迅被提至前位,如果教育中鲁迅缺席,新一代的年轻人更会以为其只是文字犀利到尖锐的作家吧,那鲁迅是谁?
编辑
鲁迅,生于1881年秋天,1936年也是秋天去世,不算长的55年岁月里,在他作品急出期间,是战火纷飞,国家就要灭亡的时刻,他毅然从日本弃医从文,为的是将手术刀改为可以向敌人开炮的笔杆,回国与大批的文人学者接触,影响学生运动,引导学者风气,写出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集》,《狂人日记》等脍炙人口的书。
主席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郭沫若几字赞美:“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二
在当代对鲁迅有如此正面的评价,为什么到了现代却开始质疑了呢?
或许有心人并不仅仅是针对鲁迅而发声的吧,不禁让我想起历史上多次的焚儒举动,想起胡适之提议并通过了取消繁体字书写习惯的国民要求,想起《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夫子理论。
这一次取消了鲁迅在课本中的身影,下一步是谁?下下步又是谁?直到家长学生们忘却鲁迅等人,以为放心的学习童话故事,鸡汤书籍,全然的正面向上。
编辑
旧中国,没有坚硬的政权,举国混乱,人命的廉价在当时不堪一提,外强侵略屡屡上演,从清政府的妥协到国内几个政权的避战,奴性渐渐成为民众的保护伞,东亚病夫的称号直到今天还能在国外的经历中被外国人揶揄。
难道是那时的我们自愿如此吗?是落后罢了。
温文儒雅的学子们手无寸铁,想从精神上刺激国人起而反抗,难道要施以长篇大论的劝导吗?
鲁迅代表了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他们愤而出声。“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点醒精神半死的国民;
“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是对战那些绥靖至卖国的掌权者抑或是趁乱取好的商人政治者。
如你我在当年,见多了国人的劣根性天天上演,你我能做到不愤慨吗?
编辑
三
在现如今的中国,渐渐从弱国穷国脱离出来,走在美国之后的前列国家的队伍中,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大大上升,其他国家也渐渐忌惮我们尤其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
昔日被掠夺的伤疤还没有彻底好全,想到被毁坏的许多文物古迹(圆明园),被带走的许多国宝(大英博物馆等),灵魂还是会像被抽中一样,精神上感到疼痛。
编辑
圆明园
如此复杂而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我们可以放心大胆的忘记历史了吗?日本的教材可以删除侵略中残酷的一面,我们作为受害者也不能记住了?
鲁迅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他带来疼痛的回忆带来犀利的鞭笞,更多的难道不是历史的反思?
四
今年是我国建国的第71周年,七十一岁的中国难道就没有忘记历史而退步的事情吗?如今天就没有私底下的卖国令人心寒的事情吗?
这次新冠肺炎事件,从我国大面积的疫情爆发到控制,到全国除了湖北,其他省市基本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难道是毫无根据凭空做出措施得来的结果吗?都是医务工作者根据非典等几次抗击病毒的经验中得来的。
编辑
因为大批网民的监督和控诉,这次疫情的防控比我们想象得更彻底更仔细,大家也坚守起自己的职责,做到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国家才能做到今天的成绩。
这和当时的学术风气有什么区别?都是通过笔杆子通过网上的笔杆子,控诉不合理,鞭恶扬善。
鲁迅在读书时分享的句子,用到现在来也全不为过,对照大家在网上的评语,许多也是相近的意思。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五
1936年离我们也不远,那是一个秋天,鲁迅病逝。
他在国际上的影响很大,有人曾说,要想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读鲁迅。他的整体正面形象大于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编辑
那当代去鲁迅话风气的人的初衷,究竟是为了去鲁迅还是去历史,还有待考证。如果是前者,针对一个已经得到大多数人好评的历史人物,根本没有必要;如果是后者,不用想,绝不会得逞。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鲁迅,是所有在历史中为了国家前进,文化多元化,为大多数人做贡献的人们,我们都需要,需要用这些人来督促现代前进,活在现实里比活在童话里强!
文/史书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