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的重女轻男

提到古代的男女地位,大多数人脑子里会条件反射性的蹦出“重男轻女”四个字。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女子无才便是德”、“生子弄璋(一种玉器),生女弄瓦”等说法比比皆是,为了束缚女性,更是有裹脚、立牌坊等反人类的存在。

其实,古代的“重男轻女”观念并非一直流行,至少在唐宋时期,民间就出现了一段短暂的“重女轻男”时期。

男给女口

这种民间情绪的变化,被记录到了诗人的诗词里:

《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喂食)用脯(干肉)。

《王睿传》:士兵苦役,生子多不举。

《素女休行》:百男何当益,不如一女良。

古代的王朝更替,免不了征战杀戮,而男子作为劳动力、兵力,成为了被随意征用的资源,普通人家生下一个男孩,等待他的可能就是走上战场,化作统治阶级争斗权利里一个不起眼的炮灰。

男给女口

这种世道之下,不少普通人家唯恐生下男孩,即使不小心生了男孩,也或选择隐瞒不上报,“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反应了当时人的普遍心态。

这种心态除了怜惜自己孩子会战死沙场之外,还有就是担心没人养老、继承家业。古人生小孩,目的很明确,没有我们今天的什么“爱的结晶”之类的浪漫且抽象的想法,古人生小孩基本上就两个目的:

1、养老

2、匡扶门楣

养老大家都理解,匡扶门楣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做官考取功名,“门楣”指的是正门上方门框上部的横梁,是古代官吏的住所才有的配置,是一种身份地位象征。

男给女口

其实古人之所以“重男轻女”,也是因为在古代男尊女卑的制度下,女子很难实现这两个目的。而在战乱时代,男子也很难达到“养老”和“匡扶门楣”,作为父母还要承受失子之痛,所以不少人在此情形的影响下,逐渐有了“重女轻男”的心态。

并且,因为当时父母生孩子的这两个目的,也产生了第二种原因的“重女轻男”,那就是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所描述的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讲的是杨玉环得宠,并且凭借一己之力,将整个家族都带飞,杨氏一门一下跃入豪门贵族。

《旧唐书·后妃传》载,贵妃“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并封国夫人之号:长曰大姨,封韩国;三姨,封虢国;八姨,封秦国。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妃父玄琰,累赠太尉、齐国公;母封凉国夫人。”

男给女口

于是人们发现,之前想要让家族腾飞,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让家中男子寒窗苦读,考取功名,但现在女子得宠,也可以跨越阶级,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保一家衣食无忧。

《资治通鉴》:“杨贵妃方有宠……民间歌之曰:‘生男勿喜女勿悲, 君今看女作门楣。’”

尤其是唐朝时期,武则天,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等女性,以政客的身份参与权利争斗,也改变了不少人生男孩以谋光宗耀祖的想法。

这种思想一直影响了宋朝人的男女观念。

男给女口

比如文天祥的《名姝吟》里就有句“京人薄生男,生女即不贫”,表明当时人们的观念:

生一个男孩即使奋斗到白头,也不一定能考取功名,光大门楣。但是生个女孩只要肯好好培养,可以 “东家从王侯,西家事公卿”,嫁个好人家,总不至于贫苦潦倒。

苏轼的《昭君村》里也提到:“人言生女作门楣,昭君当时忧色衰。”。

古代等级森严,普通人能够改变命运的只有考取功名这一条路,而唐宋时期,不少人则期望家里的女孩以婚姻作为纽带,以求大富大贵,从而光耀门庭,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

男给女口

尤其到了宋朝时期,整个社会比较的享乐主义,因此产生了很多娱乐产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歌妓文化。

一些人家专门培养家中女子做歌妓,女孩从小接受琴棋书画等高雅艺术的教育调教,能够为一些达官贵族的服务,做他们的红颜知己,并从中获得不菲收入。而这些收入,也成为了不少普通人家改变命运的资本积累。

因此当时也有诗歌写“钱唐家家重生女,自小无人识机杼。教成歌舞十二三,花燕身材柳莺语。”,有些地方的人专门生女孩,生下来并不学传统女子所学的绣花织布,而是被送去学歌舞,长大后再“来换绿珠入金谷”。

男给女口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发现了,古代的重男轻女也好,重女轻男也罢,背后的思维都是非常功利的,谁更能带来价值,心里的天平就倾倒向谁,和我们今天所讲的性别平等观念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不过,即使是现在,也有不少父母抱着唐宋时期一样的社会观念,去培养自己的孩子,诸如“养女孩轻松不花钱”、“男孩做某职业没出息”等说法依旧在流行,不禁让人叹息。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文物加』

(ID:wenwujia666)

原文作者:文小加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