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玉树 一家人和一座城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虽说玉树“4·14”抗震救灾已过去十年,因情所牵,浓眉大眼的多杰和媳妇保吉老师领着三个未成年儿女的情景就在眼前;脑海中也不断切换着地震前和抢险救援中的结古镇,以及在恢复重建中挺立起来的玉树市的一个个画面。感受到多杰一家生活的变迁,与他们身处的这座城市、这个大家庭息息相关。

结缘玉树,是在玉树地震五年前。因为担任青海日报派驻玉树的常驻记者,当时多杰在州委宣传部任外宣科长,他一家五口人住在州委院内的两间平房内,我最初的宿舍与多杰家仅有一墙之隔。除去工作上的交集,因为比邻而居,多杰一家人算是我走进玉树最早熟悉而又结下亲情的一个有着藏族生活习俗的家庭。

两间平房供一家人居住,门前自建的一个坡子间用来作厨房和饭厅,空间不大却让在当时玉树县教育系统工作的保吉老师收拾得利利落落。一个女儿叫才仁青措,两个儿子分别叫尕松格培和成来卓德,三个年龄相差不远的儿女也让能干的保吉料理得齐齐整整。在玉树驻站的几年间,我常常是多杰家小厨房里的座上客,孩子们也常被保吉老师打发着给我端过来奶酪和藏式点心,自己也常带着孩子们到大门外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四处玩耍。

虽然当时的玉树在发展上显得滞后,多杰一家人也仅靠两人的工资兜着一家人的生活,给人的感觉却是在平静中透着祥和,这种饱含着情分与美好的感觉,伴我在玉树度过了近四年的驻站时光。

我因工作岗位变动离开玉树后不到两年的2010年4月,一场地震灾难降临在这块土地上。当时内心最牵挂的便是多杰一家人的安危,他家的那两间土建房哪里抵得住七级地震的突袭?

在被派往玉树参加抗震救灾报道出发前,我收拾了蔬菜和水果等食物,想着带给多杰一家。从玉树机场通往结古镇沿途,眼前的一片片废墟和残垣断壁,让人为这场地震给玉树带来的巨大灾难心痛不已,同时也更为多杰一家人揪心。置身结古镇的主干街道,两侧曾经熟悉的建筑要么已坍塌,要么岌岌可危。州委院内一排排平房已经化为一片瓦砾。城镇变成了灾区,居民失去了家园,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几经打问,多杰一家人平安无恙,与这里的众多家庭一样从以前的住所,住进了集中划片的帐篷。多杰投身抗震救灾,没日没夜地忙碌,保吉一方面承担自己单位分派的工作,同时照料着三个孩子,一家人的生活全在一顶临时搭建的救灾帐篷里。历经灾难后虽然日子艰辛,他们的言谈中却依旧充满着乐观。在几次大家合在一起做饭时,帮着我洗菜的保吉老师还能幽默地说:“没想到你还会这一手!”

三年灾后重建,国家历尽艰辛,各路援建大军历尽艰辛,由结古镇向外延伸,玉树在重建中成为一个大工地,到处机声隆隆,到处加快工期兼程前行。在来来去去的采访报道中,我亲历着这座在灾难中几近毁灭的城镇,几乎是几个月一变样,向雪域藏区新型城市一步步迈进。

伴随着这座具有浓郁藏家民族气息的城市逐步崛起,多杰一家先是从帐篷搬进了板房,到临近重建结束时,多杰曾指着一个楼群告诉我,不久,他们一家就可以从板房搬到楼房的新家了。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学业,灾后不久,保吉老师就把孩子送到西宁的一所学校,在打听到校址后,我带了些食品去学校看孩子,分别时,走了老远回头,孩子们还站在校园的围栏后向我招手……

震前的结古镇在劫难后已成为玉树市,多杰一家也从居民变为市民。多杰在政府的一个领导岗位上保持着依旧的勤勉本色,他们的三个孩子也与这座城市一起成长起来,女儿才仁青措已非我印象中扎着独辫的小姑娘,大学毕业后走上州民族中学的讲台;儿子成来卓德同样学的师范专业,据说正在准备入职考试;还有尕松格培,那个曾经头戴藏式毡帽的小男孩,已经成为经营一家酒店的董事长……

一家人和一座城市,历经劫难书写传奇,根由是身处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因为这个大家庭,让玉树人民,让全国人民,虽经艰难险阻依然生生不息,活得和谐,活得幸福,活得有尊严。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