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壮,青年评论家、青年诗人。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生于1989年12月,山东青岛人,现居北京。有文学评论及诗歌作品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等刊物,出版有评论随笔集《亡魂的深情》、诗集《午夜站台》。作品入选多种选本。
世界杯
从看球到看人:
漫谈世界杯的几种“看”法
文 | 李壮
世界杯是去看人的,
也是去看球的,
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去看人的。
——李壮
纯粹以“看球”的技术性视角对待世界杯的,大概只有少数专业足球从业者——例如教练员、职业球员、足球经纪人、足球解说员等等。在他们那里,豪门盛宴变成了美食品鉴栏目,“评判分析”是本职工作,“吃得开心”倒像是不务正业了。从重点球员追踪、到技战术布置特点、甚至于现代足球发展趋势……这些才是“看球”一事的重点,要求看得专业、看出门道,类似于我们这些搞文学批评的人每天挥舞着叙事学或精神分析的理论砍刀,把“花枝招展”的小说文本逐块肢解然后码放整齐。这是件挺高大上的工作,但细细琢磨,也是件挺苦的工作。
还记得上届世界杯两场半决赛,一边阿根廷对荷兰,双方打得一丝不苟、滴水不漏,120分钟互交白卷只好点球决胜;另一边德国对巴西,却是踢得画风崩坏、血肉横飞,7:1的比分惊得广大球迷下颌几乎粉末性骨折。赛后有负责“看球”的专业人士总结:第一场没有进球,但双方展现了现代足球的技战术最高水平,两队表现毫无纰漏;第二场进球如麻,但也就意味着比赛过程漏洞百出,看似热闹却营养不大。结论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前一场其实更值得看。好吧,我承认专业人士说得有理,但作为一个普通球迷,我还是更愿意看8个进球而不是“现代足球的技战术最高水平”。“门道”固然值得一看,但“热闹”给我的欢乐更多。四年等一届,还不许我争分夺秒当个傻子乐呵一回么?
“看球”是门道,“看人”是热闹。我猜想,身边绝大多数球迷都跟我一样,其实不是“看球”而是“看人”去的。为什么叫“看人”?怎么个“看人”法?我细细分了一下,竟也发现有若干重不同的境界。
第一重境界
——看的是具体的人
有人粉梅西,阿根廷的比赛一场不落。结果小组赛三场踢下来,心脏像刚坐完老虎凳。有人爱C罗,激动起来爱拿数据说话:弹跳高度多高啊、体脂含量多低啊……一边狂赞一般往自己嘴里塞冰激凌,全然忘记了自家偶像是怎样严格地控制卡路里摄入。
有人爱勒夫,挖鼻孔的动作因此变得魅力四射:“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只可惜此情之深并没有感染球员,德国队已经凉凉回家了。
还有一众“情怀党”爱记忆里的人,因为贝克汉姆支持英格兰、因为巴蒂斯图塔支持阿根廷、因为齐达内支持法国……满满都是回忆,满满都是青春,然而遇到说因为姚明支持中国队的就只好买瓶啤酒堵住他嘴了。
第二重境界
看的是抽象的人
我遇到过这样的妹子:面对世界杯的到来她无比兴奋,啤酒薯片早早备下了几箱,细问之下却发现并无主队。没有支持的球队,那又兴奋个什么劲呢?答曰看着22个肌肉帅哥在太阳底下湿身奔跑,怎么看怎么兴奋。
好吧,能把世界杯大赛看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味道,境界确实颇高。后来发现这种“看”法绝非孤例,大量妹子是抱着看帅哥男模的心态坐到电视机前的,至于场上那22个男模叫什么名字、属于哪支球队、球技好不好,根本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她们大概是把世界杯当成男版《创造101》看了。
第三重境界
看的是身边的人
世界杯像一面筛子,几轮筛过,不仅留下了过关斩将的豪门和横空出世的黑马,还留下了众生的表情。据说每到热门比赛,微信朋友圈便如同上演了世界大战;平日里被理性锁住的激烈情感,忽然被比分的钥匙捅开了。我见过破口大骂的,那是自己的球队不争气。见过冷嘲热讽的,那是讨厌的球队翻了船。有人今天还一副“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自信模样,几天后钟爱的球队忽遭淘汰,便成了“时不利兮骓不逝”的“乌江派”画风,恨不得卖掉电视机换钱买套符咒、天天画圈圈诅咒本届赛事。当然,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些人的激动是有政治经济学原因的。这些天据说城里无处纳凉,因为天台人满为患,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躺椅了——珍爱生命,远离赌球!更加糟糕的现象是,一些人猜错了输赢,便要从“阴谋论”的角度找借口:假球假球!整个世界杯都是被赌球集团操纵的!一副道德沦丧我看穿、人心险恶早参透的样子——然后转头又下一注大单。这样的智商,建议还是早些告别世界杯比较安全。
话说回来,不论“看球”还是“看人”,终究都是限囿在“看”的动作边界之内。事实上,实践是检验球迷的最高标准;真的铁粉,敢于直面夏日的高温,敢于正视自己的球技。电视里的比赛再热闹,毕竟也是别人的事,何不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自己去球场上踢他一场。
世界杯在哪儿?在俄罗斯、在中央五套、在朋友圈欢呼与吐槽的滚滚声浪里,同样也在我们自己的脚下。
——转发自《文艺报》微信公号
作者:东野圭吾 著,刘子倩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