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京大屠杀其实大家已经听了许多,也看了许多。
从时间上来看,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了快一个世纪。
快一个世纪前的一场战争,很难说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有什么触动。
那些冰冷的数字、繁杂的资料、模糊不清的黑白照片,已经都是历史。
至于战争和流血,哪次战争不流血,哪次屠杀不惨烈。
远一点看,嘉定十屠、扬州三日,没说过人性。
近一点说,海湾战争也死了不少人。
但是南京大屠杀,依旧是特殊的,值得被铭记的。
1997年,美裔华人作家张纯如出版作品《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出版。
为什么说“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呢?
因为在张纯如之前,全世界没有人对这次浩劫进行系统的考察、求证、论述与整理。
如果没有张纯如,可能这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就会被“忽略”掉了。
历史不会记得,人们也不会记得,在大半个世纪之前有过这么一回事儿。
这个事情和张纯如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没什么关系。
张纯如是二代华裔,祖辈开始就移民美国了。
名校毕业,长得好看,又有能力,而且除了名字与种族,其实和中国没太大关系了。
但张纯如付出了什么呢?
书籍出版后,她一直在被日本右翼势力骚扰,她本身患有抑郁症。
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朋友都知道,去看过一次基本能抑郁一周。
而张纯如花了将近7年时间采访、取证和接触这部分资料。
2004年,张纯如在车上用手枪自杀了。
这个华裔美国人、这个名校毕业的学生,因为一场在遥远故土的遥远战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时至今日,日本部分官方和民众都极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甚至在人数上抠字眼,说其实没有三十万人那么多,充其量十余万。
村上春树在他的新书《刺杀骑士团长》里写过:三十万和十万又有什么区别呢?
不仅如此。
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很少,我看了许多人的回忆实录。
大部分人都是躲在死人堆里活下来的。
2018年,我们失去了很多人,失去了金庸、失去了斯坦李、失去了李咏、失去了很多名人。
这些名人都有很多人纪念,但今年我们失去了近20名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上有一个台子,舞台上的灯每逝去一名亲历者,就会熄灭一盏。
今年熄灭了20盏,明年会怎么样我们不清楚。
但是按照这个速度,五年或者更短,台上所有的灯都会熄灭,届时将是一片漆黑。
所以,南京大屠杀对我们而言有什么意义呢?
我对日本很有好感,我追番追剧,很喜欢日本的文化。
可那是一回事,每年到这个时候我依然会想去铭记一些什么。
尽管不是亲历者,没有感受过战争的残酷,但依然要记住一些什么。
人类总是记性太差的生物,错误会重犯,历史会重演。包括就现在,还有很多人在嚷嚷着战争。
但是战争并不好,战争是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它践踏生命与尊严,毁坏文明与秩序,人类已经为战争付出过不止一次的惨痛代价。
人们对一段历史记忆深刻,无外乎两种情况:要么这段日子很糟糕,糟糕到让人思之即呕,渴望解脱,要么这段日子很美好,美好到让人一想起就会笑,光芒万丈。
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这样的几段日子,对于中国人来说,可以是诸子百家,可以是开元盛世,可以是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像是一块屹立的石碑,它无言缄默地站在那里,逐渐离我们远去,但记住是有用的。
历史可被修改,可被掩盖,但只要一代代人用身体用记忆用凝望记住,代代流传,这种集体性的反复记忆,才能擦去石碑上的风霜,让它始终屹立。
最后我想引用张纯如的话来作为结尾,以纪念这位作家作出的努力,如果没有她,那么南京大屠杀的这段历史就要离我们远去:
不管战后历史的进程如何
南京的暴行将永远是
人类荣耀之中的一块污迹
但使这块污迹特别令人厌恶的是
历史并没有为这个故事写下一个适当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