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 | 徐海:疫情后,出版人有责任多出版有关增进跨文化沟通题材的图书

徐海

疫情之下,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图书受到极大关注,这类书既谈科学,也谈人文:人类如何尊重和保护动植物,如何让土壤再生,让河流重新清澈,让鸟儿自由飞翔……人类抗击疫病的历史上,出版业也一直绵延着这种深邃的眼光。

正如南京大学出版硕士兼职导师、江苏凤凰出版传媒总编辑、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徐海日前在第100期“出版论坛”上所说:疫情后,出版人要加强全球眼光,更多挖掘与增进跨文化沟通与了解相关的选题,因为理解文化差异,是解决文化隔阂、增进相互包容的第一步。

以下为徐海演讲主要内容。

疫情对出版业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实体书店的关闭、物流运输中断对图书网上销售的影响,可能导致全年图书销售量下降1/6。此外,大型图书交易场所,如巴黎书展、伦敦书展、美国书展等相继宣布取消或延期。

疫情还从阅读的内容、方式等更深层面影响了出版。

疫情带来的急剧变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受到影响,这势必导致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发生重大变化。过去出版是一个工具性的行业,科学技术类图书为人们提供征服自然的工具,人文社科类图书为人们自身走向文明时代带来更多的精神营养。但这样的界限正在被打破。

疫情之下,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图书受到极大关注,这类书既谈科学,也谈人文。过去,出版业对人与自然关系这一领域的选题是忽视的。但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生存条件发生变化,关于环境如何影响人类、环境如何治理的图书受到关注和欢迎。非典之后,这类图书变得多起来。江苏人民出版社过去还曾策划出版“同一颗星球”丛书,从科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如何尊重和保护动植物,如何让土壤再生,让河流重新清澈,让鸟儿自由飞翔……这些都是此类图书的话题。

徐海
《被掠夺的星球:我们为何及怎样为全球繁荣而管理自然》(“同一颗星球”系列丛书之一)
[英]保罗·科利尔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人类抗击疫病史上,出版业也一直绵延着这种深邃的眼光。《英国通史·第二卷》一书就讲到,英国大批城市在14世纪中叶至15世纪时出现衰落,人口急剧减少、手工业衰微,而这一时期正值欧洲黑死病高发期。此外,《日本早期的人口、疾病与土地》一书中也阐释了疾病爆发对日本社会的深刻影响。加缪的长篇小说《鼠疫》,在这次疫情期间也屡被提及。

徐海徐海
《 日本早期的人口、疾病与土地:645—900》
[美]威廉·韦恩·法里斯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此外,介绍先进的社会治理理念、做法的图书,也将越来越受重视。世界各国文化不同,政府效率不同,面对疫情采取的措施也不同,但都有推动政府治理能力建设、实现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需求,因此,这类图书将是出版热点。

但最重要的是,疫情之后的出版行业,有责任多关注、挖掘、出版有关增进跨文化沟通题材的图书。在这次抗击疫情当中,不同国度、地区的做法和理念不尽相同。举个简单的例子,戴口罩这个问题就深深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我们以往对于文化差异与误解并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全球化之前更多落实在经济的全球化,物质产品可以全球生产和供应,有“全球链”、“上下端”,在思想层面尽管不求归于一端、一极,各国各民族之间仍应增进相互了解,进而达到相互理解。了解文化差异,是解决文化隔阂和冲突的第一步。

疫情也加快了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疫情期间,中国出版人以积极的态度和认真的工作精神,出版了一大批抗疫出版物,其中以电子出版物为主。这些电子出版物免费发放,阅读便捷,无需物流、纸张和印刷成本。

人们偏向短、薄阅读的这一现象,也在疫情期间得到强化。未来,纸质书也许将变少、变精,耗时长、组织困难的大型出版将会持续减少。写作是思想产生的过程,本身是一种个体体验,通过写作将这些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个体行为。知识生产是个人的知识生产,而不是工业生产,现有的将知识生产体系纳入工业生产体系的模式应该改变。长篇大论的作品,可能将不适应数字时代的阅读,未来文本将会用越来越短的篇幅将思想精髓表现出来。有时候,越多越浅,越少却越深。一套书如果面面俱到就讲不深刻,而若能将一个问题研究透彻,便足够了。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