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栋、张忠涛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荣登顶级医学期刊Cell旗下子刊Cell Reports。这一献给2018年度肝病研究的“封箱佳作”为——“OX40 Regulates Both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 and Promotes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OX40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以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该院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孙广永、博士生金华和张春盼,以及孟化主任医师为共同第一作者;张栋教授与张忠涛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2018年12月 26日,Cell Reports 在线版,DOI: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18.12.00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在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综合征全球化的流行趋势之下,中国NAFLD发病率逐年增长,患者人群已超过全球20%。10%~30%的NAFLD可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引起肝纤维化、肝硬化乃至肝细胞癌的风险较高,发生心血管意外的几率也明显增加。
已有研究证明,免疫炎症反应在NASH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免疫共刺激分子OX40是参与免疫炎症反应的重要因子,主要表达在适应性免疫细胞T细胞表面,而其配体OX40L在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上均有表达。OX40L-OX40相互作用,是促进免疫反应的重要途经之一。在NASH发病进程中,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均参与了肝内炎症反应进程,但二者是否以OX40/OX40L信号为桥梁而相互作用、共同推进NASH的发病,仍有待深入研究。
张栋、张忠涛教授团队围绕NASH发病进程中免疫共刺激信号OX40/OX40L的作用开展相关研究。研究团队发现在不同饮食诱导的小鼠NASH模型中,肝脏适应性免疫T淋巴细胞(特别是CD4 T细胞)表面及小鼠血浆中,OX40水平均明显增加,而敲除OX40的小鼠,NASH发病得到显著改善,提示OX40对NASH的发病进程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小鼠NASH发病过程中,作为T细胞共刺激分子的OX40,不但能调控肝内CD4 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和Th1分化,还可以直接作用于肝内固有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上调其OX40L表达,进而促进其炎症因子的释放、抗原递呈分子(如MHC II、CD40等)的表达及M1型促炎巨噬细胞向肝内炎症部位的募集,从而加重了肝脏免疫损伤。
研究团队还发现,血浆OX40水平的升高,可以通过OX40/OX40L信号活化全身多部位的免疫细胞,促进了以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脂肪肝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随后,研究人员通过对NASH患者的研究也证实,患者血浆中OX40的含量与NASH的发病进程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提示OX40是NASH发病进程的关键因子。
该研究揭示了在NASH发病中,OX40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促进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成熟活化,调控免疫炎症反应,加速疾病的进程。这对于探寻NASH新的治疗手段,开发新的防治药物,降低NASH的患病率并改善其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专家介绍
张栋,医学博士(哈佛医学院博士后),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市临床医学研究所免疫学研究室主任,移植耐受与器官保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lood、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Diabetologia等杂志上发表多篇SCI论文。曾获美国器官移植学会(AST)和美国移植外科医生学会(ASTS)联合颁发的青年学者奖(2007 AST/ASTS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入选(2013年)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
张忠涛,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普外分中心主任,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普通外科学系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外科手术学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循证临床营养学组副组长、北京抗癌协会胃肠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抗癌协会肝胆胰专业委员会委员。
担任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国际外科学杂志》、《Surgery for Obesity and Related Diseases(中文版)》主编,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肝胆外科杂志》副主编,《Annals of Surgery(中文版)》、《Annals of Oncology(中文版)》、《中华外科杂志》等杂志编委。荣获“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入选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十”层次人选、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北京市“登峰”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
团队介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国家消化系统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目前国际最大的综合性消化疾病诊疗研究中心之一。其建立形成于医院在国内消化领域的 一系列开创性工作:1979年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消化专业;1991~1992年联合国内同行成立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及肝病学分会;2002年牵头组建了首都医科大学消化病学系;2003年成立了国内首个集消化内科、肝病中心和普通外科三位一体的消化疾病诊疗和研究中心——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2010年消化中心普外科获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4年认定为国家消化系统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心”首先倡导了消化疾病的横向学科联合与纵向序贯诊治的结合;已经形成消化系癌前疾病和早癌的规范化诊治、终末期肝病序贯诊治及内镜-腔镜联合微创诊治三个特色方向;拥有食管鳞癌癌前疾病和早癌、慢性乙肝肝硬化、活体肝移植、内镜-腔镜联合治疗消化系疾病等国际上最大的队列及生物样本资源库。在国际上首先提出“早期肝硬化可逆转”观点。
移植耐受与器官保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于2014年经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依托单位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实验室联合首都医科大学普通外科学系及泌尿外科学系,以北京友谊医院科研实验中心为主体,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形成了三个特色鲜明的核心研究方向。
☞新型免疫调节细胞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调节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
☞移植器官的保护以及原发疾病复发的预防和治疗研究
☞移植相关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经过近5年来的投入和建设,实验室的科研仪器设备配套齐全,配备了流式检测、分析和分选平台,细胞培养技术平台,分子生物学及蛋白质组学平台,组织配型及移植免疫监测技术平台,实验动物模型平台以及实验病理平台等先进科研设备,为重点实验室研究以及对外开放课题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实验室现有教授(高级研究员)/副教授(副高级研究员)人员8名,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其中获得国务院政府特贴3人,入选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3人、入选北京市医管局登峰计划3人、入选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学科骨干3人、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1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3人、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4人。实验室的科研团队成员具有博士学位者15人,获得正/副高级职称者以50岁以下中青年骨干为主,是一个年轻的、富有活力的研究团队。实验室的科研团队是由器官移植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移植免疫学或病理学等各学科的专门人才组成,并多数拥有海外学习和进修经历。实验室团队将继续深耕于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等基础-临床转化研究,在国内外相关学术领域展示更多的中国原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