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贝勒是个什么职位?非皇室宗亲不可

既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贝勒,然后在来分析。

和硕亲王

清朝的贝勒

清初贝勒这一称号最早用于努尔哈赤之六祖-“宁古塔贝勒”,其后努尔哈赤号“淑勒贝勒”,他的弟弟、儿子也分别冠以贝勒称呼。这时贝勒并不是爵位。

这时的贝勒是对领有部众之人的一种尊贵性称呼,在当时,凡是女真、蒙古各部落的首领都被称为贝勒,亦在于其统领属众,由此而言之,贝勒实际就是领有部众属人的部落长、酋长、头人。如天命时期,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济尔哈朗、德格类、岳托等人,他们都拥有牛录诸申的记录,这种因领有属众而称贝勒与后来实行宗室封爵制度按爵位高下分拨牛录旗下属人是截然有别的。

和硕亲王

尽管崇德以前的贝勒不属于宗室封爵,但宗室亲贵贝勒按统领属众的多寡,旗主身份与否,嫡庶的分别,贝勒内部具有一定的等级性,按照由高到低的次序,大致区分如下:大贝勒-和硕贝勒-贝勒。《清朝文献通考》里面说:“和硕贝勒者,特国初最尊之号”。就是说的这个。此时的各级贝勒虽然多少可以反映出宗室亲贵的身份、特权等差别,但并不存在父子相袭问题。

和硕亲王

贝勒的地位

真正作为宗室分爵制度,始于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称帝改元之后,定宗室爵位九等:一等和硕亲王;二等多罗郡王;三等多罗贝勒;四等固山贝子;五等镇国公;六等辅国公;七等镇国将军;八等辅国将军;九等奉国将军。贝勒体现的是满、蒙民族特色的称谓,这是汉族从来从来没有的。

和硕亲王

崇德初定的宗室九等封爵至顺治六年时增为十等,奉国将军之下复设奉恩将军一等。顺治十年(1653),正式定长子封授制度。所谓世子,即亲王在世时,选定嫡子一人将来承袭亲王爵位,在其未承袭前所封之爵为世子;长子则系将来承袭郡王之人暂封之爵等,两者地位极高,世子仅列亲王之下,长子序列郡王之后。公则分为人八分公与不入八分公,具体爵称是人八分镇国公(亦称奉恩镇国公),人八分辅国公(又称奉恩辅国公)、不人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

和硕亲王

乾隆十三年(1748),朝廷正式颁布“钦定爵表”,宗室封爵演变为十四等:一、亲王;二、世子;三、郡王;四、长子;五、贝勒;六、贝子;七、镇国公;八、辅国公;九、不入八分镇国公;十、不入八分辅国公;十一、镇国将军;十二、辅国将军;十三、奉国将军;十四、奉恩将军。在十四等中,世子、长子不过是一种暂时性的封赠,在宗室爵位功升罪降制度中,世子也不是升则为郡王、降则为贝勒的一等封爵,清廷将世子、长子归属于宗室封爵序列之中,仅仅是由于世子享受着略高于郡王而已。

和硕亲王

从上可以看出,

在清代贝勒这一爵位属于地位较高的封爵,一般只封给王室宗亲,除了满族宗室之外一般是不可能封为贝勒了。很多清代皇帝在继位前都是贝勒爵位,所以贝勒的地位实际是很高的,对朝政有参与权。

大家又是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欢迎留言、评论、点赞、转发!

您的关注将支持我发布更加优质的内容!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