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是三国时代最强的武将,他弓马娴熟,号称“飞将”。在很多的战场上,都能够看到吕布的身影。他率领的骑兵是当时最精锐的骑兵,而他和他的坐骑赤兔马被人称作“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称雄一时。
但是,吕布此人虽然武力超群,但是声誉极差。最主要的一点,他是被当时的人公认的见利忘义,轻于去就的人。他在刚开始是丁原的部下,后来被董卓引诱,就杀了丁原去投奔董卓。在董卓那里,他受到董卓的器重重用,情同父子。可是就是因为和董卓的小妾有私情,就翻脸杀了董卓。
后来在关中战败后,他来到关东。先是投奔袁术,后又投奔袁绍,都没有什么好的结果。在走投无路的时候,被陈宫推举,袭取曹操的兖州,逐渐成为一路诸侯。他和曹操作战失败后去投奔徐州的刘备,不久就趁刘备出征袭取了徐州。
最后吕布在袁术、曹操和刘备这些势力中来回争斗,最终被曹操和刘备一起包围在下邳。最终,背信弃义的吕布众叛亲离,在白门楼被曹操擒获。
吕布被擒后,为了活命对曹操百般乞怜。史书在当时是这样记载这段历史的:
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缢杀布。
我们看这一段历史,就感觉有几个疑点。那就是,刘备和曹操之间的关系。曹操和刘备是表面和睦,内心猜忌的关系。在处理吕布的问题上,为什么曹操会听取刘备的意见,他不怕上了刘备的当吗?
其实,我们看这一段记载,就应该能够看出来,如何处理吕布,曹操在事先已经有了打算。只是在最后实施的时候,他犹豫了。这是因为,吕布给他的诱惑太大了。
我们知道,曹操本身就是个爱才之人。他用人的标准就是唯才是举。吕布的武力是当时最强的,尤其是他的骑兵更是天下无敌。如今吕布满口讨饶,要归降于自己。这样杀了他似乎十分可惜,这让曹操感到迟疑。
曹操犹豫主要还是两个原因,一是当时马上要对袁绍作战,正是用人之际,对吕布这样的武将杀之可惜。如果能够收为己用,肯定会大大提高自己军队的战斗力。二是吕布口口声声投降,杀了他对自己的名声会有一定的影响。
在这个时候,刘备看出了曹操的犹豫,于是他向曹操劝说,让他汲取丁原和董卓的教训,免得将来落得个丁原和董卓的下场。曹操同意了刘备的意见,杀了吕布。
刘备和曹操互为死敌,他这次向曹操进言,实在让人难以捉摸。如果他真的想害曹操,那么他应该让曹操收下吕布,然后再从中取事才对。为什么要替曹操除了这个隐患呢?
这是因为,刘备已经看出了曹操的心意。曹操肯定要杀吕布,那种迟疑只是故作深沉。刘备如果不按照曹操的心意说话,反而会引起曹操的猜忌。因此,刘备选择了进言杀了吕布。
这是因为,刘备曾经想将吕布收为己用,可是反而被吕布抢占了基业。但是,刘备心里知道,自己收服不了吕布,曹操可不一定收服不了。如果曹操收服了吕布,那曹操的势力如虎添翼,更无法对敌了。所以,让吕布去谋害曹操这一招是有风险的。
如果杀了吕布,就消除了一切风险。吕布一死,对大家都没有影响。而且刘备在曹操那里还得到了信任,两全其美,刘备何乐而不为。
而曹操自己呢,他本意就是要杀吕布的。在听到吕布的乞降后,曹操马上在心里开始了盘算。他在衡量留下吕布会出现哪些利弊。
留下吕布,曹操就多了一员大将,正如吕布所说,自己的骑兵在吕布率领下,肯定会战斗力大大提升,会对以后的战争有很好的作用。
可是,从弊端来看,留下吕布的好处也就仅此而已,而弊端则是一大堆。首先是吕布这个人狼子野心,两面三刀。他不是屈居人下之人,在利害面前,他丝毫不讲道义。留下吕布,以曹操多猜忌的性格,怎么能够放心?
第二,曹操马上就要和袁绍交手。袁绍的势力要远强过自己,以吕布的性格,到那个时候,吕布再反叛自己,投奔袁绍。那么曹操就成了养虎为患,自食其果了。
第三,自己手下收降了大批的吕布的将领和士卒。这些人中,有背叛吕布的,见到吕布被重用肯定会心里不安。而那些同情吕布,被迫投降的人,会暗中拥戴吕布。这无异于曹操自己分裂自己的军队,得不偿失。
曹操经过一番的考虑,已经下了杀吕布的决心。但是,他为了考验刘备,故意给刘备说话的机会。当刘备说出吕布不能留的意见后,他就坡下驴,杀了吕布。
曹操用采纳刘备的意见的形式杀了吕布,既向大家显示了他爱才不忍的一面,又将罪过推给了刘备。果然,吕布临死不抱怨曹操,反而谩骂刘备是无信之人。这样一来,投降曹操的吕布军队,都会感恩曹操,不齿刘备。这样,曹操也就达到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