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记明水县树人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韩志文

王中兴

今年64岁的韩志文,2005年从明水县树人乡党委副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后,被乡党委聘请担任了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十几年来,他发挥自身当过老师和领导的政治优势和威望优势,利用当地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对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参与建立抗日纪念碑

树人乡是革命老区乡,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有过军民配合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壮举。为了牢记历史,警示后人,县委、县政府和树人乡党委、政府于1999年投资,在抗日战斗遗址利金村建起一个小型的“抗日战争纪念碑”,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一定作用。由于纪念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2009年8月,在韩志文等“五老”人员建议下,通过县老促会和关工委与省烈士基金会联系,争取资金3万元,树人乡和县民政局、建设局等部门出资3万元,在该乡又重新建起一座碑身高7.2米、宽1.5米、厚1.2米,碑座高2.2米、长宽各2.5米的钢筋水泥结构的“抗日战斗纪念碑”,碑的正面刻有“抗日战斗纪念碑”碑文,背面简要记载了战斗情况。纪念碑的四周设置了黑漆铁栅栏,栏内地面铺设了厚砖板块。在碑的外围还栽植了60棵云杉树。整个纪念碑显得十分庄严、幽静,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韩志文从建碑考察、选址、施工都全程参加,特别在建筑过程中,他始终坚守在工地上,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时间,付出了辛苦和汗水。在纪念碑落成后,韩志文又主动承担了义务管护工作,至今依然默默地守护着这块圣土上矗立的丰碑。

挖掘编写抗日斗争史

2007年8月,树人乡被省政府批准认定为“革命老区”乡,通肯河一带的利金、长发、稻田、树人等4个村为“革命老区”村。在抗日战争时期,全乡有345名热血青年参军,62人牺牲在战场。当地群众积极为东北抗联6支队筹军粮、做军鞋、站岗放哨,开展支前工作,并于1940年9月初,配合抗联队伍在兴通村一带,进行一次粉碎日伪的联合“围剿”战斗,被当地传为佳话。真实记载抗日斗争历史,为后人留下宝贵财富,是老韩的心愿,他主动向乡党委要求,承担了编史工作。为编写该乡抗日斗争史,填补历史空白,他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他与5名老同志克服知情人难寻找,资料难查找等各种困难,通过四处寻访知情者,广泛挖掘了解有关信息,并多次到党史办、史志办、档案局查阅有关档案,从而搜集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史料,为写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整理编写全乡抗日斗争史,韩志文等老同志起早贪黑,不辞辛苦,反复修改,几易其稿,历经4个月时间,《树人乡抗日斗争史》终于完稿,全文共2.5万字,翔实记载了树人乡在抗日战争时期,军民配合与日寇斗争的历史,成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光荣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乡土教材。

当好红色教育宣讲员

韩志文依托红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老韩联系实际,结合亲身体会,精心撰写了《可爱的家乡,光荣的老区,永远的丰碑》爱国主义教育讲稿,还把它背熟牢记心里,每次都脱稿宣讲,并声情并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使青少年受到了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多年来,青少年前来参观活动,大多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但是韩志文从无怨言,他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把心思都用在了“特殊”教育上。他既当接待员又当宣讲员,把纪念碑变成了红色教育的课堂。在这里青少年知道了红色江山的来之不易,建设家乡的艰辛,决心继承先烈遗志,树爱国情怀,立报国之志,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将来报效祖国。韩志文还配合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举行入团入队宣誓,召开班团队会,开展理想信念、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系列教育活动,把红色基因注入青少年的血脉中。在韩志文的建议下,全乡中小学校把该乡老区精神、抗日斗争史融入到思想品德和各科教学之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深入开展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十几年来,韩志文组织“五老”为青少年作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报告共40余场次,受教育人数2万多人。通过教育,收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目前,全乡中小学生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奋发读书,遵纪守法,已形成良好风气,并涌现一批“中华魂”读书先进个人、道德楷模、“新三好”学生。

韩志文多次被县关工委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树人乡关工委2014年被绥化市关工委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